中国农村脱贫致富路 论文

在党的农村政策不断完善的六十多年里,农村改革波澜壮阔,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全面繁荣,农村公共服务日益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


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回顾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部不断探索和制度创新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每一步探索和改革,中国农民都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也付出了高昂的历史代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推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面迸发出来,农村经济飞速发展,走上了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废除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我国农民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愿望,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但是,解放初期的农村,虽然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消灭了地主阶级,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当时国家整体经济的困难和农村政策上的原因,仍然是以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为主,总体上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
  随着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民、农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他们为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却没能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的差距也逐年拉大。他们被甩到了时代的后面,被社会遗落在一个偏僻的角落。
  但是,这一切终于从2004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连续六年以农村改革为主体的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中国的农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中国的农民,终于又绽放出久违的笑脸。农村的旧貌,逐渐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为新颜。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从2004年连续出台了十一个中央一号文件,制定了许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农业农村实际的新政策、新措施。如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和发放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实现快速发展。这些政策都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农”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1.

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大幅度增长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采取了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粮食生产的迅速恢复发展。目前,中国粮食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不仅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保证了国内粮食安全,而且为促进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业生产持续增长,农产品供给能力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城乡居民的“米袋子”供给充裕,“菜篮子”时鲜丰盛,“果盘子”品种丰富,由过去的“有啥吃啥”到如今“吃啥有啥”,满足了城乡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种类和质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2.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和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城乡经济市场化改革和以工哺农的先导力量,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民营企业的发展冲破了我国城市搞工业、农村搞农业的二元经济格局,使我国走出了一条城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相互依托、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进程。
3.社会保障措施日益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始终沿续着城乡二元结构的轨迹,以户籍为标准,以城市社会保障为核心,而占近70%人口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边缘地位。对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社会保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事关新农村的建设、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国家的政治稳定、事关社会主义和谐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中国农村脱贫致富路 论文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