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职业判断的内涵、定位及依据
    会计职业判断是财务管理中的重要行为方式,具体而言是对需要财务人员进行主观把握和判定的事项基于自身的素质能力和意识倾向进行的或方向、或程度、或是否等维度的判断及选择,其前提条件有二,一是对相关法律法规及业内惯例的遵循,严禁出现违规现象;二是具体经济或者会计行为事项的切实需求,杜绝出现越位现象


  在财务管理系列事宜中,主要有三种方式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一是会计准则,根据财务管理各环节各领域的情况以日渐细密化的规定设置严密的内控机制,在循规趋向的逻辑中确保会计信息的可信和真实;二是财务监督,在企业组织中内部审计、财务总监和外部审计均属于这个范畴,通过重点确保经济行为严格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提升会计信息的真实程度

虽然在会计准则不断强调“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过基于制度规程的固性会计准则更多的是确保经济行为在形式层面的规范,而无法确保实质上的规范,依托会计准则的内外监督往往同样也只能达到这个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确保确保财务管理实质规范的重任就落在了第三种方式——职业判断方面

  由此可见,职业判断最关键的定位及功能是以专业人员的素质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实现从形式规范到实质规范的过渡,另外还有弥补会计准则在领域方面不能达到的区域

有鉴于此,会计准则甚至会计法等均意识到了职业判断的必要性,所以均在系列规定中给予支持性的倾向,新会计准则甚至明确规定“企业在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时,应当运用职业判断确定适当的时间段


  二、新会计准则下会计职业判断的范围
  在国内会计准则趋于国际化的过程中,新会计准则增添了系列具体准则,强化了权责发生制,提升了相关会计处理的技术难度,扩大了职业判断的作用范围


  首先,会计原则的把握

系列会计核算原则在发挥其实务指导作用的同时,也给会计主体的职业判断留有一定空间

比如,关于财务报表列报,会计准则中规定“性质或功能不同的项目,应当在财务报表中单独列报,不具有重要性的项目除外

”同时还规定“重要性应当根据企业所处环境,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也就是说什么情况属于“重要性”范畴,什么情况属于“不具有重要性”范畴需要会计主体在具体实务中把握和判定,会计准则或者说原则较为笼统


  其次,会计政策的选用

鉴于各个企业组织会计处理实务的具体情况差异较大,在会计准则中往往没有进行僵化规定,而是给出了包含一定内容的选用范围,比如在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明确规定“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对此,落实到具体企业组织,会计主体具体应该充分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给予适当科学的选择


  再次,会计估计的度量

在会计准则中,虽然对于某些经济事项有明确的硬性规定,但基于特定经济事项内部的复杂情况,这种硬性规定下的软性数据存在把握和度量的难度

比如对于资产减值中的“可收回金额”不是一个明确的现成数据,需要会计主体在具体工作实务中酌情度量,进而作出相应判断


  最后,会计行为的确认

真实可信的会计信息的首要前提是相关会计行为——也就是相关交易事项的存在

对此,规定是“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这需要会计主体利用职业判断,从系列财务报表等相关文件资料中确认交易发生的真实情况,并估计相关数据计量的准确程度,考量对外披露信息的充分性

  三、推进运用会计职业判断的关键要点
  如上多个维度的目标范围形成了会计职业判断应用的基本框架,具体实务层面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关键领域


  首先,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新会计准则中专门设置有《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一节,其“确认和计量”部分基本上都需要会计主体运用职业判断,主要是“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这两种情况的确认和判定,另外在第八条到十条中还有三种中观情况下的六种微观情形的会计处理方法选择


  其次,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中专门设置有《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一节,具体篇幅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部分的两倍有余

会计主体职业判断的主要应用点是“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资产减值损失的确定”等三个确认或估量及“资产组的减值处理……商誉减值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新会计准则境遇下职业判断运用问题刍议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