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伦理道德重要性 论文

一.新闻报道摘要
  2009年5月25日,备受关注的北川中学终于在安置点放出了一块告示牌,这块告示牌是专门为记者设立的。告示牌上称,从即日起,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并且希望记者不要再打搅高三复习的学生,包括在草坪上的学生……
  在北川中学绵阳安置点外,笔者亲眼看到一名叫刘霞的初二女生已先后对3批记者描述过她劫后余生的情况了。她和同班同学共22人一起被埋在废墟下,互相鼓励着坚持了两天,只有5名同学最后活着被救出来了。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她在记者们的追问下,3次叙述了她的逃生经历。她一边述说,一边紧张地不停使劲拧着手中那本很小的贴纸簿。当她终于讲述完之后,又来了一名记者对她说,请你重新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吗?这时,她扭头就走。
  在汉旺灾区,笔者途经几处废墟时,正好遇到灾民不顾自家的屋子将有倒塌的危险,仍返回屋里把棉被、电视机等物品拿出来运走。我们上前和他们聊了起来,他们的态度挺热情的,但当得知我们是记者时,却都突然沉默了,然后转身就走。后来笔者从同行的志愿者处得知,当地有不少灾民都经历了来自各地的记者的轮番提问,而且有些记者不论是采访方式还是采访内容,都让灾民难以接受。此前在都江堰一所学校举行六一儿童节的活动时,某电视台记者让学生写作文谈节日愿望。学生在中午吃饭时间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完成电视台布置的“任务”,而那个记者却在一边聊天。一名同行见状后在自己的采访笔记中写下:“看到此情此景,让我第一次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耻辱”!
  二.新闻伦理道德与新闻价值相比的重要性
  报道的新闻是在汶川地震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在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到记者所表现的人心冷暖。灾难发生之后,灾区的人们都是需要帮助,需要关心的,可是记者却蜂拥采访幸存者劫后余生的情况,对于一个刚刚从死神面前回来的人,这样的做法难免让人感到其人性的冷漠。对于一名记者来说,在追求客观事实之前,更应该做一名有道德的人。
  记者在追求新闻价值,争取独家报道的同时,更应该站在被访者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尤其,是在汶川地震这种大灾难面前,记者行使自己的职责的同时,更应该去关注那些受灾群众,关心他们,解决他们在抗灾中所面临的问题。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该时刻将伦理道德作为出发点和重点。如果记者一味的追求新闻的价值,而且触及受灾者的伤痛,那样的做法应该遭到批评。因此,新闻工作者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应时刻提醒自己伦理道德的重要性。
  三.新闻伦理道德优先于新闻报道
  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不禁想起了央视幸福度的调查。“你幸福吗”成为了很多人的提问。在那个调查中我清晰地记得,记者采访了一瘫痪在床很多年的老人,“你幸福吗?”、“你觉得幸福是什么?”的时候,记者的伦理道德底线在哪里?对于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来说,为什么要去触碰他的伤痛,去询问他所认为的幸福?难道去采访那些身心受到伤害的人就体现了他敬业了吗?那他在敬业的同时,他的伦理道德又在哪里?
  在采访汶川地震的过程中,虽然从媒体的角度来说,那些记者一直追问伤者情况,追问他们的心情的作法是为了把灾区的真实情形告诉受众。但是,他们显然忽略了新闻传播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外,还必须恪守新闻伦理道德。新闻伦理道德是每位新闻工作者都不可缺少的,如果受访者不愿采访,就不应强迫他接受采访。在中国,灾难中的遇害者的照片名字会被记者报道出来,而在西方国家,这种作法是被禁止的。不仅仅是尊重受害者的人权,更应该是记者最基本伦理道德的体现。因此,新闻伦理道德应优先于新闻报道。
  四.以伦理道德为前提进行新闻报道
  不论是北川中学安置的“不再接受记者的采访,并且希望记者不要再打搅高三复习的学生,包括在草坪上的学生。”告示牌,还是当初二学生反复的记者提问,让她重新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学生扭头就走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记者在灾难中做法的抨击。记者在追求新闻报道的时候,忽视了那些最难过的人,他们或许刚刚劫后余生,又或许刚刚失去了家人,不可否认的作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都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安静的休息。而有些记者不断追问那些还未成人的学生的做法,不免让人怀疑其人性在哪里。在西方国家,在灾难面前,为了保护未成年的身心健康,往往不会去提问他们对于灾难的感受。而在中国,记者为了报道千方百计的进行采访,不论是重伤患者,还是失去了家人的灾民,再或者是还未懂事的小孩,都会一窝蜂的进行反复提问,根本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