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农村体制变革,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分散经营模式使得农民组织化程度太低,不能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导致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根源所在就是农民组织化太低,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就必须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概况
  1、奠基阶段
  自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的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得到迅速地发展。在确定农业基本经营制度之后,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有有所改革,1979年开始,政府逐步减少了农副产品的统派购种类,使得传统农业向商品经济发展。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突破“以粮为纲”的束缚,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涌现出来,这些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摸索阶段
  1983年以后,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除了废除人民公社制度,还将农业集中经营同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村经济。但这就形成了小农户及大市场的矛盾,1985年,政府对农产品的统派购制进行改革,取消统购粮食和棉花的制度,改为合同订购,实行价格双规制度,其他农产品实行价格放开,供需量直接由市场决定。农产品的市场机制逐渐确立,政府鼓励农民将手中积累的资金用于工商业生产,极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但随着农业市场化趋势逐渐增强,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变化,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市场建设的软硬件设置比较落后,使得农业组织化进程十分缓慢。同时,农村虽然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但国家的管理体制对农业发展没有起到作用,仍然存在加工部门和购销部门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侵占农民创造的剩余,使得农民收入增加困难,农民与加工部门的矛盾不断激化。根据市场变化情况,20世纪80年代末,农村展开新的探索和创新实践,如1978年,山东诸城提出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寿光寺开展由市场带动农户产品销路的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雏形逐渐形成。
  3、发展阶段
  有了两个阶段的铺垫,我国农业产业化正式形成。1992年,通过市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形成后,明确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思路,并于1993年正式实施推广。1994年,山东省委号召全省像潍坊农业产业化学习,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农业产业化。1995年,《农民日报》上首次总结出:农业化的改革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次飞跃,自此,农业产业化思想得到大范围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自1995年以后,在全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2001年,在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同时,鼓励采取“公司+农户”、


“订单农业”等形式,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国农业产业化已由自发探索,到政府大力扶持、推动的阶段,目前,政府、企业、农户协同创新,一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市场意识淡薄。农村经济虽然经过30年的飞速发展,但目前还处于自给自足的封闭式生产模式,大部分农民的部分收入来源是从事的非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所占比例很小。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降低,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大障碍。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地区,交易主题一般都缺乏市场概念,基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及物资条件来发展生产,很难真正满足大众消费者的需求,市场比较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性要求,有些更是缺乏专业的营销策略及推广方案,使得销路不佳,很难打开更大的市场。
  2、龙头企业实力弱。随着经济的发展,龙头企业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拥有的规模大、实力强、竞争力大的企业不多,使得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更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龙头企业欠缺实力,不仅无法吸引附近农户,无法在市场上造成影响力,使得产供销链条发展受阻,而且还使得产业化经营链条太短,没有较强的科技及资金实力作支撑,阻碍农村产业升级。
  3、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我国农业产业化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采用了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及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了追求片面的农业产量,用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盲目提高复种指数,滥用农药和化肥,破坏生态平衡,有些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够,生产过程中废弃物丢弃多,消耗大。要想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发展道路。
  三、公路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
  1、直接经济效益
  ①节省费用。随着路线等级及路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试论公路经济发展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动意义 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