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 | 论新传考研论述题的高分姿势

点文字“ 爱传播 ” 关注传媒圈最具活力公号 精彩导读: 有人说中国功夫分练法和打法,练法用力不用巧,追求的是“内力”的增长;打法用巧不用力,追求的是同等的“内力”下的更强战斗力,用小说的说法就是“武功招式”


其实考研同样如此,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在考场上答出一份能说服老师“这孩子慧根粗大,是个可造之材”的答卷,你的知识储备相当于你的“内力”,而你的答题技巧相当于“武功招式”

这是一篇专注于“打法”,专注于答题技巧的经验贴

一、紧扣主题,戴镣铐跳舞 答题紧扣主题,要学会“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

戴着镣铐,意味着大家答题时必须有问题意识,要读懂、读透,严格按照提出的问题来作答,且每一个大段落都要扣题,每300字一定要重新提一下问题;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跳舞,则指的是大家要学会引导问题,特别是一些问得特别“假大空”的问题一定要想办法将其引导到你熟悉的、具体的“脚踏实地”的方向上,答出水平,答出深度

以下,是“戴着镣铐让评卷者和你一起起舞”的正确姿势—— 1 磨刀不误砍柴工,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 读题不得少于两分钟!对于每道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加以分析,搞清题干,明白问题的重点和评卷者希望考察的东西

新传的论述题,有少部分是直接点出考察的内容的,例如14复旦学硕真题“何谓媒介间议程设置,在新媒介环境下,我国当前的媒介议程设置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题目中明确告诉大家出题的人希望考核的知识点媒介“媒介间的议程设置”,我们可以用“列举定义+分析现状+举例说明”的架构来解答

但更多的情况下,出题的人更喜欢给出一些相对模糊的话语来考察我们的应变能力和对题目的解读能力,比如厦大学硕的真题“有历史学家认为印刷术在15世纪迅速导致了欧洲普通民众进入少数精英特权所垄断的知识领域,但Noam Cook认为,欧洲大众文盲率的下降、廉价报纸的发明与大批量生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思想等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具备才使得印刷文字的大规模传播成为可能

因此,欧洲民众真正进入知识领域是19世纪后半叶以后的事情,此时,离印刷术的出现已经有400年

图为考研论述题的错误打开方式 你认为传播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什么关系?”解读本题先要分析Cook的话,作者从这句话中抽象出“媒介技术推动社会发展必须建立在成熟的社会诸条件下”的学术话语,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分析与探讨

所以,磨刀不误砍柴工,对问题的充分分析与思考是动笔的前提,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会犯读题不清导致离题的错误,对此大家必须深刻警惕

今年中传考察过一道名解“金字塔结构”,有多少人乍一看把这题看成我们更熟悉的“倒金字塔结构”的?反正编者在审稿的时候就犯了这个错误,还把本题标红要求中传的学姐做出修改呢

如果这是在考试,那么损失的就不是面子而是至关重要的5分

2 礼多人不怪,每300字点一次题无害 中国人讲究礼多人不怪,每300字至少点一次题就像对评卷者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致敬,告诉评卷者“我没有离题哦”

坦白来说,大家的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一些比较话痨的同学其实是挺容易在一段1500字的答案中写出那么一两段“和主题关系不大”的答案的,考场上答题的紧张气氛中没法精雕细琢,满嘴跑火车也不是不可能

更多的情况是,在大家的心中你引用的理论其实是与主题环环相扣,但是因为表述不清,评卷者可能很难理解你是怎样将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

这个情况下大家就必须有每300字点下题的意识,告诉评卷者你心中你引用的理论、案例与主题的关系,哪怕牵强,但是这样的交代“很有必要”

特别是考生中流传已久的答题方式——“当你实在没有思路,那就把所有相关理论都写上”的答题路数,这样每300字一点题的习惯会是你的法宝

例如厦大真题“有人说,新闻的美在于偶然性和突发性,请从电视现场直播的角度对此做一评析,并结合具体实例”,在写作此题时,我在1157字的篇幅中点到了8次“偶然性与突发性”这一关键词,从而使得全文“看着就非常紧扣主题”,具体请大家翻到厦大真题的篇章中细品此题

相反的,我在帮一些包括二战的小伙伴批改真题时,发现了很多次全文只提到2次以下题目“关键词”的现象,这是大家必须引以为戒的

3 要学会将问题引导为自己的“主场” 引用赵本山老爷子的一句话,有70%以上的问题,它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题目的框架下对问题进行“再加工”,以将问题引向自己的“主场”,引到自己熟悉或者擅长回答的领域,引导阅卷人的思路,让他“跟你一起跳舞”

我认为,这样“有问题的问题”又分为两类—— 第一,题目太大,令人无从着手

比如“报纸的优势与劣势”,乍一看很简单的,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学者论述过这个问题,引用谁的话,从哪个角度来回答?新闻、评论、副刊、广告是媒体的四大功能,赖特提出雷达功能、解释与规定功能、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功能,在不同的领域,报纸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

怎么办?一者,分别从上述的某一个框架下提出的四个角度分别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抑或,从报纸的主要功能,也即新闻传播功能中对报纸的优劣做出解析

脱离了对问题的框限,很难全面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二,题目本身存在多种理解方式,我们必须先交代对题目的理解

有一些题目,特别是材料题,题目本身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评卷者本身不会在心里预设对题目的那种理解是正确的(当然,评卷者心里可能有一个最合理的理解),但是我们必须表明我们对题目的解读并将围绕对这一解读组织答案,从而让解读合情合理

例如前文提到的针对Noam Cook的话展开的那道论述题,如果不把问题框限在“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论述就无从展开

又或者,2014年兰大有一道真题,“请谈谈你对记者的职业期待”,因为“职业期待”这个名词并非这个学科的专属名词,且业界学界对此名词也有不同的理解,甚至百度百科上都没有人对这个问题作出一个定义,我们必须在开始论述前首先提出我们对这个词语的解读,将我们的论述严格建立在我们对该词下的定义上

例如,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到“怎样做一个好记者”,从而利用黄远生的“四能”说来写一段“记者的自我修养”;又或者,我们可以将问题转换为“如果我是一名记者我会怎样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进而从“对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记者的职业规范负责”的角度组织答案

各种解析角度都是正确的,但必须选择一个角度并在该角度框架下回答问题

二、给方便,“交代”答题逻辑 给评卷者方便,清楚交代答题逻辑

笔者最近帮很多明年考研的同学修改了他们试做的14年真题,大家最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让我找不到你们的答题逻辑”

坦白来说,在9月份这个时间档口,有三四个同学交上来的答案“单独地看一段已经非常高大上了”,但是在逻辑叙述方面,只有一个人能阐释清楚

批改卷子是在相对封闭、时间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踩点给分”是主要的评分方式,因此让评卷者迅速找到你的逻辑主线进而发现你答案中的亮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引用成熟框架更全面地答题 5W为什么是经典,因为它引导我们在分析一个特定问题时,分别从传播活动的各个参与方的角度对问题作出全面地解析

归纳与分解的思维方式是一个学术人最基本的能力,但限于年纪和知识的系统性,考生很难对一个问题进行全面地思考

例如“对记者的职业期待”这样的问题,大家很容易就会被引入高大上的揭露社会阴暗面、与黑暗现象不懈斗争的我们的“新闻理想”的框架而忽略了基础性的系统文史哲知识、善于奔走、善于倾听与采访这样的虽然是细节却是一个职业的基础内容,利用黄远生的“四能”或者新闻专业主义提出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新闻工作者的基础价值观来加以论述,那答案就起码能做到“在我们框限的小范围内拥有全面性与系统性”

同样的,还有比如三功能、四功能说,“新闻评论副刊广告”这样的说法,抑或在危机公关中按“危机发展四阶段”或者“公关5s原则”来分析问题

被利用的框架可以只是相关,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文字表述在相关的框架与问题之间建立联系,从而让框架帮我们更全面地解析问题

2 适当的长度很重要 很多同学都会纠结各类问题应该回答多少字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个简单地等式“合理的字数=题目分值*(40±15)”,也即5分的名解以200字最为恰当,不应少于120字,尽量不要多于280字;以此类推,30分的论述的合理字数位1200字,750~1750字都在合理区间内

简答则各校有很大不同,比如厦大的简答普遍是10分,那就分点论述,每点加上一两句话解释就好;但是像武大、北大专硕风格的20分的大分值简答就完全有必要把它们当论述题来对待了

3 善于利用小标题 这一点其实在“逻辑清晰”和“语言规范”中都是极为重要的

从逻辑的角度,小标题的应用是很好地引导老师思路的方法

利用开头段或者过渡段清晰表达自己的思路,大家可以先看两段文字—— 有人提出报纸“四个基本要素”的说法即“新闻、评论、副刊、广告”,以下我将遵循这一思路,分别从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及其他经营管理事务角度出发,试论述《大公报》的百年发展发展尤其是自1926年新记公司接办到建国前的发展历程中对中国新闻事业做出的贡献

拉斯韦尔提出5W模式,即Who,To whom,say what,inwhich channel,with what effect,分别关注传播者,受众,内容,媒介,效果等五个传播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以下我将从这五个角度分析包括传播者、受众在内的各方主体应如何适应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尤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并促进社会发展

同时,谈论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问题,监管,无论是来自政府或者行业本身的自律都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在谈及上诉5个角度时我将穿插阐述政府及其他监管主体在各个特定方面应该如何履行自身职责

(原题请参考厦大考研真题部分) 在开头段或者过渡段中要清楚交代“答题逻辑”,这有利于评卷者找到相关知识点“踩点给分”

这个其实是笔者工作中做PPT时常用的手法

交代清楚、一以贯之的论述逻辑是提高论述说服力的不二法则

4 善用二元对立和三点论的思维方法 这个主要适用于需要我们自己组织框架的题目,二元对立和三点轮是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

二元对立,即将实物分解成联系又区别的两个方面,例如公共性VS商业性,舆论监督中敢于挑战界限vs服从党委领导,优势vs劣势,这在分析类的答题架构中是非常实用的一个框架

三点轮则适用于列举类,比如列举某现象的社会影响,在没有现成框架的前提下,就可以用三点论的方法,即将问题分为3点或者4点,分别论述

在列举类答题中,少于3点会让评卷者觉得略显单薄,超过4点一方面不利于将每一点讲深,也会给评卷者堆砌观点、逻辑上比较“散”的不良印象

当又一些问题有必要分成10个以上小点时,大家可以把小点之间再做一下同题集中,将10个小点归入三四个小标题可迅速提升答题的层次感

5 注意各部分的字数比例应合理 各部分的字数比例应该合理,比如前面提到的引言(10%~15%)+分析(40%~50)+建议(30%~40%)+总结(5%~10%)就是一个合理的比例

我们在读题的时候就应该明确题目的重点,并在重点的论述上投入不低于40%的篇幅

大家在考场的紧张环境中,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引言写得太长以至于头重脚轻、喧宾夺主,事实上我在今年的考试中就已经犯过这样的错误,希望大家要吸取教训

6 有明确、可识别的结尾段 无论字数多少,大家在每道论述题的最后都应写一个总结性的、明确可识别的结尾段

不要觉得拖沓或者累赘,只能告诉大家,写了结尾段肯定不会因此失分,但是没有明确的结尾段、给评卷者意犹未尽或者“是不是还没写完”的疑惑却绝对会给他留下不好的印象

三、用规范语言说“我是圈里人” 研究生选拔考试,说到底是老师选择未来几年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小伙伴的过程的一部分 ,因此用规范的、老师们熟悉与喜欢的语言告诉老师“我是圈里人”很有必要

那么,怎样做到语言规范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 高大上的语言习惯从“抄袭”和“改写”开始 我是真诚地建议大家在考试前,最起码要翻着书、查着知网,每月至少做一套真题

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大家要对自己的语言表述近乎苛刻,如果有必要也有条件的话,不妨将课本中或者所看到的论文中将精彩的语句甚至段落经过适当的、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改写

“抄袭”和“改写”过程是提升大家语言学术性的不二法宝

2 多读论文,揣摩它们的语言结构和行文风格 想提高语言学术性的另一个方式是读论文,相对于教材,论文针对特定问题展开论述的特点更适合我们写作真题时参考

这里强烈推荐陈力丹老师的《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201X),这本书中即会有陈老师的最新论文,也有很多陈老师接受各地报纸采访或参与各地会议的讲稿,语言风格在严肃的学术语言和亲民的“大白话”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非常适合同学们学习

3 带出处地引用一些知名学者观点可以让大家的答题瞬间高大上 这个是很多学长学姐都提到过的,但这一点怎么做到?最好的办法是笔记!读论文的时候,遇上合你眼缘的话,抄下来

不用很多,正常我刷1小时论文抄不出一句话

做论文笔记不求全面,只求你能真正记住一两句“符合你自己答题风格和思维体系”的,比如说我在答题时很喜欢那中国条块分割的媒介管理体制当靶子,于是我在这个问题上可以随时背诵出陈力丹老师和张志安老师的两段原话,随时备用

从这一点上说,大家还是要自己刷一遍真题,有一种知识是“会考的知识”,有另外一种知识叫做“会用到的知识”,后者其实是你自己潜意识里的答题思路所决定的,与你的个性、信仰、理想和政治倾向都是直接相关的,你只有自己做几套真题才能真正了解

4 历史/理论/现状的逻辑是语言的基本逻辑,也是答题的基本逻辑 随便翻开哪一本书,几乎在每一个具体问题的描述中,历史、理论、现状都是论述一个问题的基本逻辑

单纯的XX老师说不能成为说服老师某一理论是正确的充要条件

理论为什么是正确的,因为它在历史层面上有传承(发展自XX学者的理论,可以从历史中的某个案例得到验证),理论层面上经得起逻辑上的推敲和证明,实践角度上能解释今天的现实

在答题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的在大的谋篇布局和小的细节中贯彻历史、理论、实践三位一体的论述意识

具体案例大家不妨去厦门大学学硕的真题中看看我对“事业性质、企业管理”的解析

5 用好小标题可能给大家的文章提亮增鲜 好的小标题有三个作用:方便阅读,写小标题的习惯事实上是你划分文章的过程,1500字左右一排到底的文字会令人读起来很累,但如果将它们拆分成3个400字的小段,再配上引导性的开头/结尾段,读起来就相对轻松;方便老师理解你的思路框架;好的小标题是可以给文章的文字水平上一个档次的,比如“有闻必录”指导方针下的“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对政治,贵敢言”的文人论政机关、京派文学的基地“文艺”副刊、“不卖”的基础——经济独立,这四个标题本身都知识对书上原话的重新组织,但能这么写出来明显就是加分项

6 学术化语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 学术化语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大家需要经过一个说大白话、模仿学术性语言、将学术性语言与大白话再结合的过程,有些语言天赋好的小伙伴可以很自然地在几种话语之间切换,但是很多小伙伴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练习,但只要有心,估计大家都可以在认真开卷做三五套真题之后找到感觉

但是务必记住,做题时一定要有一个“我在考场上”的意识,各种蒙混过关、企图少写、想要案例略的做法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日后极有可能反应真正的考场上

7 认真地手写三套以上的真题,注意是手写 这一点强调过很多次,这里用另外一个角度“再提个醒”——考试的时候,我们需要在6个小时内写下一万字乃至更多的文字,更直观点说,就是能把一支中性笔芯从头用到尾,这个对高三时候的大家可能压力不大,但是现在,我为很多同学捏一把汗,反正我一战时上考场前有学长专门提醒我带瓶红花油午休的时候给自己的手推拿一下“活血化瘀”……特别是很多字本身就不好看的同学,到后期手酸以后写出来的字会更不堪入目,一些字写的还行的同学,手酸也会影响大家的状态

其实强调手写三套真题的一个目的就是唤醒大家的“写字功能”,锻炼手部肌肉

对了,据说,多玩健身球(就是那种拿手里盘玩的铁球或者核桃什么的)可以帮助字丑青年起码把字写工整,这一点,起码对我很有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总结的一些论述题答题技巧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执行大家还要在本书的答案里头以及自己平时做真题的实践中去寻找答案

点击 “ 阅读原文 ” ,查看 “ 爱传播消息成长点评3.4 ”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秘籍 | 论新传考研论述题的高分姿势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