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尤其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因而,通过积极的政策扶持、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选项。
一、建设就业扶持体系的意义
  完善就业扶持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体系,体现了政府的关怀和责任,也是一种特别的社会福利。对于有效缓解零就业家庭导致的社会矛盾、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紧张矛盾,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完善就业援助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以往,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陆续开发了一些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主要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出现,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愈益明显,网络上怨言很多,给社会和谐带来了很大压力。客观上,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人脉关系少,在市场就业中往往处于劣势。但他们又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新兴主心骨,是改变家庭贫困状态的唯一希望,因而,社会应该重点关注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2011年,江苏省启动实施政府购买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计划,连续3年每年购买5000个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对这一命题的最好诠释。
 


 

 2.完善就业扶持体系,是促进弱势群体充分就业的现实需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强力推进,新出现了一些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从技能就业、体面就业、稳定就业等角度来看,无疑是弱势群体。比如被征地农民、不能通过市场就业的残疾人、无技能的大龄人员、困难家庭的高校毕业生。同时,受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部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量有所下降,用人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人数减少。这些弱势群体的专业结构、就业意愿、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都说明,做好弱势群体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繁重。因而,完善就业扶持体系,有利于拓展弱势群体就业新领域,开发更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岗位,进而有效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力争实现弱势群体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二、建设就业扶持体系的主要问题
  当前,宏观上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空间较小因而尽量减少人员,用工量较大的制造业用工萎缩。这些客观因素导致扶持就业面临更大的挑战。
  1.扶持就业的制度体系问题。近年来,面临的就业问题的群体主要有三大类:城镇就业困难群体、被征地农民、高校毕业生。困难最大的是无技能和大龄低技能人员。城镇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属于失业人员中特别困难的一部分,主要包括大龄失业人员、改制企业下岗的“4048”人员、军队退役人员、随军家属、残疾人等。他们年龄偏大,学习能力下降,多数因为技能不精而下岗,加之生活在城镇,收入来源仅限工资,这部分群体一旦失业,即丧失唯一生活来源而陷入窘困。近年来,各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帮助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文件,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困难群体实施就业。但是,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财政承受能力不一样,导致就业扶持政策在具体实施中千差万别。而且,由于地方发展的急迫需要,财政一直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许多地方实际上是负债支撑。限于财力,不可能拿出很多资金扶持就业。透过购买岗位扶持困难群体就业的人数不可能很多,所以,事实上困难群体通过帮扶实现就业占比不高。
  2.扶持就业的方法路径问题。一是困难群体通过市场实现就业难以实施。市场化就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在全国各地,通过就业市场双向选择,已经实施多年。问题在于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招聘人员必然着眼于实用性及相对低成本,自然不会优先考虑就业困难群体。而就业困难群体偏偏集合了“无技能”、“低技能”、“无经验”等就业的不利因素,在就业市场里,缺乏竞争力,很难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实现稳定就业、体面劳动。二是困难群体通过培训实现就业难度较大。困难群体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一技之长。通过短期培训提高技能,这类技能的竞争力不强。如若长期进行学徒类培训,又很不现实。比如失地农民,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缺少工作经验,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都比较欠缺,加之不愿为技能培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开支,短期内无法适应企业标准化生产的需要,也面临扶持就业的问题。
  3.扶持就业的技能支撑问题。政府部门开展公共培训措施很多,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新时期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充分就业思考 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