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研究综述——自《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实施以来 2017毕业论文下载

2002年11月,《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正式颁布,明确了以信息化带动策略提升我国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工作思路,启动了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档案事业的各个领域,档案界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研究也日趋深入,产生了一大批对现实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对2003年以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分析,阐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对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
  本文在中国知网以“篇名”为检索项,精确检索并统计“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信息化”+“管理”。2003年是《纲要》开始显现作用的时间点,故选择2003-2015年这一时间段进行统计。由于检索到的文章较多,经粗略筛选发现无关或重复文献只占极少部分,故未对数据进行修正。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
  表1 2013年至2015年相关论文情况表
  年份“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数量“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数量合计
  20031077114
  200411710127
  200514121162
  200614939188
  200718847235
  200818149230
  200921786303
  2010193110303
  2011270120390
  2012282186468
  2013313210523
  2014354207561
  2015340237577
  总计2


85213294

181
  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纲要》颁布实施后国内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论文迅速增加,2015年发表论文是2003年的5倍,年均增长13.3%。可以看出,《纲要》的实施对国内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档案信息化”也成为档案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第二,关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论文从始至终都明显多于关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论文,说明我国档案信息化还处于发展阶段,工作主要侧重于“建设”方面,档案信息化“管理”方面则相对滞后。第三,2010年以前,“档案信息化”+“管理”的论文较少,2003年只有7篇,说明这一阶段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整体较低;2010年以后呈迅速增长趋势,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第四,《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从起步到逐渐完善,目前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作体系。
  二、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概况
  《纲要》就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应用系统、标准规范、人才队伍等五方面,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是迄今为止我国唯一的档案工作专项规划,具有里程碑意义。在《纲要》的指导下,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作为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信息化已被纳入国家信息化建设总体框架,档案数字化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档案基础业务,档案安全保密体系也成为国家安全保密体系的重要内容。第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档案信息化框架体系,全国40多个省级档案部门开通档案信息网站,市县级网站实现全面覆盖;全面实施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和档案数字化工程,“国家数字档案建设与服务工程”、上海市电子档案工程、天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深圳市数字档案馆项目和杭州市网上档案馆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顺利完成并投入使用。第三,出台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电子公文归档案管理暂行办法》《公务电子邮件归档与管理规则》等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和规范,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基本的标准和依据。第四,档案数字化对象从纸质档案扩展到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及缩微胶片等多种载体,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档案机读目录数据库、数字档案馆、馆藏档案数字化等方面进展明显。
  三、国内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
  档案管理体制不健全突出表现为工作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级各系统档案部门之间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等方面无法有效协调联动,严重阻碍了档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发展进程。例如,黄衢征[1]认为,条块分割和体制缺陷是档案资源整合的最大困境。刘怡芳[2]也指出,条块分割的现行体制使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分散,严重制约了信息共享的实现。
  (二)行业法规标准不健全
  信息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档案信息建设与管理提出了新要求,但目前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还不健全,导致出现了重复建设、信息资源无法共享、利用效率偏低等问题,影响了档案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张艳菊[3]认为,我国档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