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业结构的变迁 2017毕业论文下载

对于中国来说,旅游业的发展实际上与我国制度的演变与创新是密不可分的,后者可以说是推动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由一个民间友好往来的纽带发展成为如今完整的产业链[1],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同时,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更是助力我国旅游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一、伴随制度变迁,我国旅游体制的演变与发展
(一)1949-1978:中国旅游业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立场
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旅游业机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海外华侨们回国探亲访友以及参观游览提供相应的服务,当然,企业会牵涉到一定的旅游创汇,但是数额非常小。那一时期,正处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期,旅游更多的被划分为调节国家间的关系,助力国际关系友好往来的范畴当中,被社会和人民赋予了较高的政治意义,更像是我们对外交往的一种渠道和纽带,而它的经济功能则极少被关注。所以,严格的来说,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旅游并不能被称为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产业。与此同时,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旅游行业受到了社会体制的制约以及人们固有思想的局限,其自身的需求受到压制,产权分配也不清晰,所以无法做到解放生产力,直接致使我国大量的旅游资源被闲置下来,整体的资源优势无法转换为经济优势,最终致使当时的旅游产业举步维艰。
(二)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市场经济带动旅游行业迅猛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人们对于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也做出了一个全新的界定,我国的旅游业正式实现了从简单的外事接待性逐渐向经济创汇性的演变,至此,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在一九九二年时,党在我国的十四大中,正式的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一场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政治战略的制度变革,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在这种大的格局下,我国的旅游产业受到波及,逐步从旧的体制当中挣脱出来,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尝试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全新的竞争机制,通过对企业的组织和运营,逐步改善了早前以资源为导向的固定发展模式,转而依据市场需求,尝试开发适销对路的组合形态旅游产品,直到此时,我国的旅游业才真正进入到商品化的阶段当中。
(三)“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我国旅游行业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迎来了崭新的信息时代,在二零一五年三月份,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而这一全新时代的到来,无疑为我国旅游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其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事实上,互联网+主要指的是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迅速发展的互联网平台,把传统的行业融入到互联网模式当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发展生态[2]。尽管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惊人,如今,更是成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庞大的网民群体以及手机的高普及率,无一不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国务院曾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其中就曾提出,加快旅游业的演进应当坚持融合发展的理念。纵观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更多的是指在旅游产业大范围内,不同行业之间产生的相互渗透,并最将其融合到一起,完成我国旅游行业新状态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3]。总体而言,旅游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一种创新,而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着实为我国旅游产业在创新方面提供了十分强大的推动力。
从本质上来看,我国当前的旅游产业更多的是一种消费导向型产业,由此可以推断,我国要想顺利实现旅游产业的融合,也必须要以旅游消费需求为导向。事实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人均收入大大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也逐渐增加,中国的旅游业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取得了世界的瞩目。在我国,大多数的旅游消费者早已经不再简单的追求单一而乏味的旅游体验,而是逐渐跳出固有模式,在积累了丰富的旅游经验后,开始向往更具个性化、差异化以及多样化的旅行体验。看到游客们消费观念与行为的这一转变,各个旅游企业开始尝试主动的利用互联网通讯技术以及先进的数字化管理技术,对游客的消费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揣测,试图生产出形态各异的融合型旅游产品,从而满足各类消费者更高的旅行需求。
二、我国旅游者旅游消费结构的特征与潜力分析
(一)特征分析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中国旅游业结构的变迁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