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自此,高校逐渐将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快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与此同时,我国高校导师制逐步完善,导师制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理论研究领域热门,学术成果逐年增长。21世纪以来,国家和高校对创新创业给予了高度重视。1999年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加强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鼓励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笔者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检索2000年至今的“CNKI中国知网”文献,主题包含“创新创业”的论文就达7
151篇之多。201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发展阶段,相关学术文献从2010年的656篇到2013年的2
522篇,年发表论文数增长接近400%。
2.创业实践项目日盛,体系格局基本形成。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已具雏形。首先,KAB(Know
About
Business)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广泛推广。2015年,苏州大学等18所高校也建立了“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为其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其次,“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现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也是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领域的另一大盛事。此外,教育部、财政部在“十二五”期间推出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2000年前后,各地陆续成立的各个科技创业院、大学生创业园、留学生创业园也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奠定了扎实的硬件基础。
3.学生就业压力巨大,“90后”需求自身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井喷”,据统计,201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超过770万人,人人就业实属困难。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4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思想独立、敢于尝试,且生长于互联网的时代,知识面广、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依据自身兴趣和特长,投入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中更能实现自身价值。
4.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当前高校在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种种困境。其一,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资源更便捷,但创业思路也更容易盲目跟风,缺乏独创性;其二,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点单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多为专业知识,较少意识到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敢于拼搏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抗压能力以及果断的决策力对于创业成功的巨大作用;其三,缺乏足够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学生难以得到量身定制的指导,缺少自主体验和交互沟通。
二、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意义
1.有利于融和专业知识,选择合理的创业方向。大学生由于经验和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将兴趣爱好、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需求很好地整合一致。而在导师制培养模式下,导师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积累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打破传统的以辅导员、班主任为创新创业教育主体的传统,充分发挥各类导师和朋辈辅导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方向更加明确合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打下创新创业人格基础。导师制对学生的培养并不是只停留在专业学业上面,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个人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传统的大学教育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的培养,然而创新创业需求更多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导师通过与学生的频繁接触,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这些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来说,都是课堂上求之不得的财富。
3.有利于因材施教,挖掘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在导师制模式下,导师在充分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来启发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发展目标,充分展现学生个性化的一面。这种创新创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身潜力,保障创业方向多元化,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三、新型书院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设计
1.坚持一个理念:全程全员全人教育。新形势下高校推行的导师制深入实施亲密互动、和谐相容的导学机制,推动基于全程全员的全人教育。纵观各国的创新创业实践,虽然在理论界存在分歧,但主流的创新创业实践都体现出了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