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基于社会环境变化为视角 2017毕业论文下载

理论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会计的实务工作,离不开对会计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通过对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能够使会计实务工作者更好的理解实操规则。本文以社会环境变化为主线,通过对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会计理论相关文献的综述及评价,阐述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状况,意在帮助会计理论初学者对会计理论有相关概念框架及了解理论前沿。
  理论具有明显的继承性。所以,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我国新成立以来主要会计研究成果做了简要回顾;第二部分为我国会计研究前沿现状;第三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属性使我国会计理论焦点集中在会计是否具有阶级属性。会计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被人们视为上层建筑。当时的社会环境使争论的结果明显一边倒,肯定了会计具有阶级性(葛家澍,2000),为我国按苏联模式进行会计制进行会计制度建设和会计教学改革作了重要舆论准备。改革开放以前,能够集中代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著作是《会计原理》(财政部高等院校会计教材编写组,1962)。该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会计对象的表述、会计职能等方面在当时是有创新意义的。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苏联专家认为的会计核算具有明显阶级性的权威定论而独立思考,是很不容易的。
  1978-1992年,是改革开放开启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阶段。这个阶段,受改革开放影响,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空前繁荣。1980年,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对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并向实用方向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个阶段会计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计本质与职能的学术争论。讨论中关于会计本质观点主要有“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管理活动论”提高了会计的工作地位,“信息系统论”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会计的职能是整个会计工作的基础和灵魂(杨纪琬,1984),是会计的本质体现(葛家澍,1986)。反映和监督或核算与监督(1984,杨纪琬)或反映和控制被视为会计的职能,但这个时期也有人认为有六项,概括为反映、监督、控制、分析、预测、决策等(黄逸峰,1984)。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结合经济发展需要,对会计职能的拓展是有必要的。
  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随着市场经济、资本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法律不断完善,我国是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也不断健全。就理论层面,(刘峰,1996)较早通过完整的理论框架对会计准则性质及其指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曲晓辉和陈峰,1993)针对我国会计国际化,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但所借鉴的国际会计管理应当符合我国国情。由于我国市场基础部雄厚、法律环境条件不够完善、社会意识觉醒程度不够等原因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存在障碍(赵一彬,2015)。可以看到,在我国学术界能够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在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同时,坚持结合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和制度背景,这样的研究是有一定成效的(孙峥、贺建刚,2008)。
  二、我国会计研究前沿现状
  自1990年上海、深圳两个交易所成立以后,实证研究方法在我国会计研究中逐步发展起来。在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创新发展、大数据时代及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三大国家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在会计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倾向于财务管理、资本市场与信息披露、审计等领域的应用型研究,而在基础理论与成本及管理会计领域则显薄弱(许家林、舒利敏、孔令辉,2013)。同时,也有人提出,在发表的大量实证论文中存在部分错误解读数据、理论基础薄弱以及因果关系不当等问题(赵西卜,2016)。此外,三大基金立项中跨学科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如环境会计,社会责任会计等会计新领域的研究(许家林、舒利敏、孔令辉,2013)。这也是随着社会环境变化而出现的创新型会计研究领域。
  三、结论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会计研究在社会环境的不断变革的环境下空前繁荣。一方面适应当时环境,一方面不断前进,创新发展。社会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会计,但会计也不是被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会计实务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精通实务操作,更要不断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及理论前沿,增强个人专业素养,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国会计学会成立以来的我国会计理论研究[J].会计研究,2000(4).
  [2]孙峥,贺建刚.中国会计研究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