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创新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确立、逐步完善以及日趋多样化,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既面临着国内市场业内的竞争,又有来自国际同行业的压力。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事业单位的内控制度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概要
  内控制度是指事业单位为保障自身经营和管理活动的健康有序运行,对本单位各项管理政策以及财务资产的保护而采取的控制性的系列活动。实行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事业单位中人财物的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完全掌控单位的经营活动。
  财务管理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健全对事业单位的相应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有助于避免资产的流失,遏制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序开展,提升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事业单位
目前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业务流程的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财务管理体系才能实现对业务流程的掌控,进而才能从整体上实现单位的内控目标。但是在真正的管理中,很多单位并不重视体系建设,没有一套统一的关于财务管理的内控制度,以各种规章制度代替内控制度的现象时有出现。有些单位要么没有内审机构,要么不能充分发挥内审机构的作用。单位内部人员配置不稳定且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这些现象都从侧面体现出财务管理体系的不完善。
2、内控意识淡薄,内控制度执行力差
  只有在一定的意识的引导下人们才会实施一定的行为,因此可以说加强内控意识是内控制度得以顺利有效实施的基础。很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在工作中并不重视财务的管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财务状况的随意性。单位财务人员素质和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内控意识薄弱,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同时也造成内控制度执行力差。
3、岗位设置存在问题
  岗位设置合理与否关系到单位内部各职能能否有效的发挥和工作效率的高低。在财务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任务繁多但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为了解决人员短缺的现象,普遍出现了频繁兼职换岗的现象。另外,财会岗位设置存在业务交叉等现象,既造成了人员职责范围的不明确,也严重背离了内控制度中的“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
实现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创新途径
建立健全内控体系,从制度上实现创新
  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设,有助于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事业单位资金收支情况的合法性和完整性对单位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核制度对此进行严格把关。同时也要对管理制度上是否存在漏洞进行审查以及各项资金的主要流向进行监测。其次,要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内部制约机制。根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遵循不相容的原则进行岗位的合理配置,做到人人权责明确,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从而使财政资金得到充分有效的使用。
增强内控意识,从思想上实现创新
  从思想上增强单位领导以及员工的内控意识,有助于营造出良好的内控氛围。领导要对内控制度高度重视,通过对员工进行培训,加强员工对内控知识的正确任何和理解,明确各个部门的负责人在工作中的职责范围,强化员工在工作中的内控责任,以及通过建立健全赏罚分明的长效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多种方式,增强事业单位相关人员的内控意识。
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实现创新
  财会人员是直接实施内控制度的主体,其素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每个工作人员的必备素质,在工作中,财会人员面对国家资产要摆明立场忠于国家忠于党,面对利益诱惑,做到坚持原则。其次要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以及职业判断的能力。要求财会人员要广泛涉猎国内外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书籍,丰富知识的同时也开阔视野,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具备辨别报销凭证是否符合实际的能力。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在监督方式上实现创新
  内控制度实施过程中“先上车后补票”的现象,充分暴露出整个流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因此要积极完善内部审计部门的监督体系。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做到从整体上把握事业单位内部财务控制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帮助财会人员有效履行职责,有助于监督和协调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从而提高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内审部门的建立和健全要立足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效监督内部控制的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