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旅游的心理学原理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提纲:


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中,

有的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圣;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生仪式”;

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

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等。可以肯定的说,宗教旅游是人类最早的旅游方式之一。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而宗教旅游更给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带上一种神圣的色彩[1]。本文希望通过就朝圣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究,找到它们之间一些共通的内在意涵并了解朝圣的心理学原理。
正文:
关于旅游的起源,

目前国内外旅游学界尚存异议,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

旅游行为的产生是人们拥有足够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游动机的结果。根据艾斯特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
而朝圣,

顾名思义,就是指宗教信徒去圣地朝拜,是一种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义务,

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以色列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曾说过:“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动的一部分,

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3]
一、朝圣与旅游,人类别样的生活方式
朝圣是人类自古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

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相比,朝圣与旅游有着某些共通的特征。出于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朝圣者往往都忌讳自己平日随意的言行冒犯神灵的神圣与尊严,从而招致来世的因缘果报,

由此,总是表现出许多众所周知的与日常生活相异的神秘特征。类似的,

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人类学》一文中指出“倒换生活体验的需要”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需要”[4],从旅游心理学角度来看,旅游便正是一种寻求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

能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因而“人在旅途”时的思想和行为也与平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相对性,

由此,一贯省吃俭用的游客往往也出手阔绰,

平时严谨勤勉的旅游者也难免懒散放纵等等。
二、朝圣与旅游,人生历程的“通过仪式”
在人类学家看来,

朝圣和旅游与人的出生、成年、成婚、晋升、死亡等事件一样,都可以看作是生命历程中的通过仪式,是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仪式性事件,都有着一个三段式的仪式程序结构:1.分离:离家出行;2.过渡:朝圣与旅游过程;3.

交融:回归生活。
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

是主体从“世俗”步入“神圣”的里程碑。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

是主体从“我者”走向“他者”的天国阶梯。朝圣与旅游作为人生历程中的“通过仪式”,

是主体从“原我”迈向“新我”的加油驿站[5]。宗教仪式将世界一分为二:“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对朝圣者而言,

朝圣者经过精心准备,一旦离开故地,

也就摆脱了以往“世俗”世界里的身份与牵挂,他们通过这个仪式,

与熟悉的日常生活分离,离家到远方寻找圣迹,在此期间经历考验,然后以新的面貌返回故乡。在旅游的过程中,旅游者离开自己惯常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也就相应地脱离了其在世俗社会里原有的社会关系以及行为规范,进入一个全新的、与朝圣者类似的“神圣”时空。此时,旅游者之间无所谓高低、贵贱、贫富,平等单纯地交往,

共同感受朝圣者般“神圣”的旅游情感体验。心理学角度,他们拥有共通的愿望和经历。
 对于朝圣者而言,

信徒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与艰辛,得到神灵的宽恕与庇佑,完成自我升华,

这是圣徒们永生不变的宗教情怀。信徒朝圣意在追求“我者”与“他者”之间的一种“象征性真实”。对于旅游而言,“我者”即旅游者,“他者”即东道主。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沉浸在东道主的“

异文化”中,

品当地美食、住当地民居、着当地服装、说当地方言、唱当地民歌、与当地人交流,忘掉自我生活中的诸多忧虑与烦恼,

在东道主的“他者”世界中,尽情享受异地风光与异域风情,与此同时,也感受真实的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也许正是旅游的“神圣”魅力。
 通过朝圣的仪式性过程,

朝圣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世俗“原我”依次过渡到朝圣过程中的非凡“圣我”以及朝圣回归之后的再造“新我”。而旅游更为大众化,寻常化,旅游者抛弃原我,在旅游中体验心灵的愉悦,经过一番充电和改造之后回来以新我的面目融入社会。
三、朝圣与旅游,人类精神文化的家园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现代社会,带给人们刚性的感觉,可以说,

旅游就是现代人为满足其精神心理需求,而去各自的“圣地”探求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朝圣旅游的心理学原理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