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2017毕业论文下载

近年来,因为实行高校扩招政策,本科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上升。手持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人越来越多,这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取得  了重大成果,高等教育普及度越来越深。但是,随着而来的是高校生毕业就业难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示就业有压力,这给我国的高校教育带来了思考。本文从四方面探讨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措施,希望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有帮助。
  一、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切入点,落实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职准备等,对其毕业后进入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配置中是否能抢占先机。通过对本科应届毕业生的采访与调查发现,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参加人才招聘会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对于自己希望从事、适合从事的职业没有基本了解。同时由于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程度不深,更多的还局限于书本知识里,对工作待遇等要求过高,但自身能力却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的水准,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给大学生求职造成了障碍。这都是因为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并未做好就业准备所导致的。
  现今的高校教育,每学期都会安排“大学生职业规划”等课程,并准备相关教材,对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面试对策、着装要求、国家政策等进行讲解。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学生将其当作“非专业课”,态度随便,逃课现象屡禁不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未接触社会的在校大学生最初对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的课程安排,对于提高其就业力能具有重要作用。为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学校必须从课程安排入手,严抓逃课现象。教授就业指导课程的老师,应贴近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不拘泥于书本,讲解一些在求职过程中切实有用的知识。
  二、加强训练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
  大学生难就业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自身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不达标。“入学难、毕业易”是现今许多大学的真实写照,大学内的环境轻松自由,对学生的管理也比较轻松。导致许多学生考入大学后对自己疏于管理,荒废学业。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提高其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培养主要包括自我管理、应激水平、耐挫力、适应力等,这些内在软实力对于其情绪调节、二次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等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育不仅应提供专业素质良好的“偏科”毕业生,更应该为社会提供有独立思想的全方位技术人才。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理念
  现代大学生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自我的理想,更是一个家族的期望。受父辈影响,许多人对大学生的含金量要求过高,认为大学生就是“铁饭碗”,家庭与社会的渲染使得许多大学生对就业理念产生了错误看法,这直接影响了其就业。高校应注重在平时的课程中,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这不仅仅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老师的责任,也是班级导员、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等的责任。在择业目标上,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就业动态,分析就业局势等。班级也可就此问题进行班会探讨,以加强学生们对此看法的了解。打破大学毕业生的光环,使其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正确理念。
  四、加强大学生与当地人才市场的联系
  学校应和企业加强合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为其提供实习就业的机会,以了解社会、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修正自己的就业态度和目标。高校同时可以和当地的人才市场取得联系,定期为大学生举办专门的针对应届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便于本校学生取得更多就职机会。高校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招聘情况和反映,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调整方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五、结语
  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是新今高校和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就学校与大学生自身来说,要提高自身就业力及专业能力以提高自身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高校要对大学生的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以满足日益苛刻的市场要求。
  参考文献
  [1]魏素珍,王燕.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就业创业质量[J].教育与职业,2009(9).
  [2]胡广云.加强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质量[J].赤峰学院学报,2015(1).
  [3]陈均士.大学生就业能力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自美国高校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
  [4]张淑珍,刘春拼.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自我培养与提高[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2(4).
  [5]朱丽云,李卫国,马丽岩,等.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问题研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9).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