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国家经济转型和创新创业政策驱动的背景下,大学生职业取向的个性化特点日趋明显,如何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的教育体系,是学界亟待研究的课题。课题组于2015年在广东省四所医药类高校大学生间进行了关于职业取向与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经分析与研究,将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突出个性化辅导
目前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仅局限于统一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共性化教育较强,而个性化教育不足。此类指导方式过于笼统,难以突出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效。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贯穿于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的一项长远而具有针对性的工作,因此应该在学校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分支机构、课题组或研究中心,在高校中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为每一位同学建立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设计统计软件平台,形成科学的职业测评体系,跟踪调查每位学生的职业取向的特点、变化,并自动为学生提供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方案作为参考,提供一对一的职业咨询与服务,从而促进个性化指导。
二、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线上平台,加强个性化沟通
课堂教育与竞赛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早已不能满足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从时间角度看,毕业生到了离校实习应聘阶段后,在校时间很难保证,在校生与毕业生之间的沟通很可能会出现阻碍;从空间的角度看,各区域高校的大学生之间很难克服跨区域、跨学校的障碍进行沟通。为使职业生涯规划工作顺利、有序、高效开展,就必须建立一个多渠道多方位全天候的线上沟通平台,使各届、各校大学生能够在同一个线交流平台上进行职业咨询、交流与沟通,及时监测、把握大学生的职业取向与相关动态,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指导的开展。同时,还可以与就业工作整合在一起,公布最新的就业信息,发表面试心得、就业心理调适等文章,设立讨论区,回答学生就业中碰到的难题等,为学生提供实质性、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三、促进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完善个性化教育
与高校就业工作相关的包括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个方面,虽然近年来都得到了一定发展,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两者之间仍缺乏整合,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机构分离、教学课程分离、教育主体分离。据调查,各高校的就业指导部门都设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和职业生涯规划教研机构,但实际上两者的课程设置和教育主体都呈现出分离的现象。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都应围绕着就业工作这个中心来发展,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教育体系,而不是分离开来。在我国创新创业驱动政策的影响下,一批新兴产业、新兴职业不断涌现,这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因此,要将个性化的创业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中,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与完善。
四、建设在心理学基础上的职业生涯规划学科,提供个性化服务
虽然目前各大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均设有心理咨询机构,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心理咨询并没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而通常是为一些患有心理疾病的学生服务的。要实现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首先要求每位教育主体具备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定的应用能力,其次是需要使用专业的个性测评表进行测量,如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以及明尼苏达人格测验(MMPI)等,再次是开发一套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系统,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规划参考。
五、构建多维度、立体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树立个性化理念
虽然近年来大学生对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然而光靠高校层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式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树立个性化理念。一是在政府层面,加强宏观指导,制定就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设信息网络,实现供需方信息共享,完善就业机制,保障大学生合理流动;二是在企业层面,树立科学用人观,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就业平台,缩短就业适应期;三是在高校层面,改革教学模式,完善育人体系,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职业引导;四是在家庭层面,对大学生作相关职业取向的指引,以“过来人”身份协助子女规划职业生涯;五是在学生层面,改变就业观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夯实专业知识,掌握就业技巧,提高就业能力。由此构建一个“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