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价值及其融入途径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26日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也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一、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价值
  与近代西方价值观相比,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陈来在《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中,将中华文明价值观念总结出四个基本特点: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

这四个特点,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语境中特殊的价值偏好

这些别样的传统价值观念,对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价值与影响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综合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道德教育修养的“好教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顺应天道,懂得承载包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美好愿景,“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的君子美好节义与操守,“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诚信立身的理念;“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的施行德行仁爱的举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换位思考意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相互帮助与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大爱意识,这些都深深地锻造了青年学生的行为、立身、操守、仁爱等精神品质,对提升其综合素养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学生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蕴涵着实现中国梦的文化底蕴,也蕴含着砥砺青年学生前行的精神力量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无可侵犯的凛然正气,“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忠报国热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献身精神等,“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发展理念,“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虚态度,“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迁怒,不贰过”的内省修身养德的观念,“居室如见宾,入虚如见人”严于律己的道德自觉,这些传统价值观念,都在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着青年学生,使其在爱国、敬业、修身、诚信等方面有极大提高,凝聚和打造学生的精神力量

  (三)立足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家国情怀
  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儒家显然不是传统文化的全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儒家思想及价值观念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不管是孟子所讲的“君子自任以天下为重”,还是到汉代的“以天下为已任”,这些都明确的强调了个人对国家、对社会所应担负的责任,直至后世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言论无不显示着儒家的家国情怀

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的德目中,“孝悌、诚敬、忠恕”等也是重要的内容,总体说来,“孝”其实是自身对父母应负的责任,“悌”是自身对兄弟姐妹好友的责任,“诚敬”“忠恕”是自身对他人的责任

在近代西方的主流价值观念中,自由、人权,都时个人对社会、政府所提出的要求,是对个人有益的部分,而忽视了个人对他人、社会、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中的责任意识,加强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增强其家国情怀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中的途径
  (一)融入第一课堂,占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阵地
  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也可以被开发和利用,成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途径


  1.加强课程建设,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学科建设优势,开设一批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或必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诗经研究》《中国小说史》《唐诗宋词鉴赏》等,通过改善课程结构,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扩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