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中的过年场景,百态人生收眼底

古代的过年实际上是把冬至、立春、元日(正月初一)、人日(正月初七)、元宵(正月十五日)等节日串在一起的一个黄金月


《聊斋志异》中的立春 《偷桃》一篇中,开头交代故事背景: 少年时候,我去府城参加考试,正是春节前一天,赶上“闹春”,各家买卖人打扮一新,雇佣吹乐打鼓的,披红挂彩,去官衙祝贺庆春


我跟朋友一起去瞧热闹
街上人特别多,挤得像一堵墙

只见一大堂上, 坐着四个穿红衣的官儿,当时我还小,不知道他们是多大的官,只听得人声喧哗,鼓声震耳


有个卖艺人,领一个披着长发的小孩,挑着担儿挤到大堂前,他好像说了句什么,逗得堂上的人大笑


人声嘈杂,我没听清
这时,有个穿青衣的人,大声嚷着要艺人献艺
(童时赴郡试,值春节
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
余从友人戏瞩
是日游人如堵

堂上四官皆赤衣,东西相向坐,时方稚,亦不解其何官,但闻人语哜嘈,鼓吹聒耳


忽有一人率披发童,荷担而上,似有所白;万声汹涌,亦不闻其为何语,但视堂上作笑声


即有青衣人大声命作剧

) 这里提到的“春节”,在古代原指立春,而我们现在所过的春节,本叫元旦


民国初年,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于是原来的春节便只叫立春


故事中讲了立春前一天的“演春”活动,其中的主打戏是“作剧”,其实就是古代的魔术表演


《梼杌闲评》中的立春 却说临清地方,虽是个州治,到是个十三省的总路,名曰“大马头”


商贾辏集,货物骈填
更兼年丰物阜,三十六行经纪,争扮社火,装成故事
更兼诸般买卖都来赶市,真是人山人海,挨挤不开

次日正值迎春,知州率领众官郊外迎春,但见: 和风开淑气,细雨润香尘


当街鲍老盘旋,满市傀儡跳跃
莲台高耸,参参童子拜观音; 鹤双联翩,济济八仙拱老寿
双双毛女,对对春童
春花插鬓映乌钞,春柳侵袍迎绿绶
牡丹亭唐王醉杨妃,采莲船吴王拥西子
步蟾宫三元及第,占鳌头五子登科
吕纯阳飞剑斩黄龙,赵玄坛单鞭降黑虎
数声锣响,纷纷小鬼闹钟馗; 七阵旗开,队队武侯擒孟获
合城中旗幡乱舞,满街头童叟齐喧
斗柄回寅,万户笙歌行乐事; 阳钧转泰,满墀桃李属春官
是日,朱公置酒于天妃宫,请徐、李二钦差看春

知州又具春花、春酒并迎春社火,俱到宫里呈献,平台约有四十余座,戏子有五十余班,妓女百十名,连诸般杂戏,俱具大红手本


巡捕官逐名点进,唱的唱,吹的吹,十分闹热

······原来明朝官吏,只有迎春这日可以携妓饮酒,故得到公堂行酒


翻席后,方呈单点戏,徐公点了本《浣纱》

《梼杌闲评》第二回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临清迎春(立春前一天举行迎芒神的仪式)的盛况:不但有“春花、春酒并迎春社火”,还有“戏子有五十余班,妓女百十名,连诸般杂戏”,很是热闹


由此引出了在昆腔《浣纱》中扮演西施的魏云卿
他一出场,便引起了侯一娘的注意
在这里,盛大的迎春仪式显然成了侯、魏二人故事发展的催化剂
《梼杌闲评》中的春节 到晚来,人家都烧纸关门守岁
怎见得除夕的光景?但是: 门悬柏叶,户换桃符
家家岁火照田蚕,处处春盘堆细果
儿童拍手,齐烧爆竹喜争先; 老子点头,笑饮屠苏甘落后
戏班衣鲍老登筵,纪岁事椒花入颂
弹弦奏节入梅风,对局探钩传柏酒
气色空中渐改,容颜暗里相催
正是寒从一夜去,果然春逐五更回
除夕,黄氏置酒在印月堂前,邀进忠守岁,烧松盆放炮竹
铎头取了许多炮竹烟火来放,果然好
饮至更深方散

······ 次日元旦,进忠起来各处拜了年,同七官终日到城隍庙看戏


刘道士加倍奉承
人见进忠慷慨爽利,与他交接的频多,逐日各家请春酒
······ 十六,置酒在内里,请黄氏并铎头夫妇
还剩了许多火药,进忠都买了来放
但见: 金菊焰高一丈,木樨细落奇葩
白纷纷雪炮打梨花,紫艳艳葡萄满架

金盏银台斗胜,流星赶月堪夸, 鸳鸯出水浴睛沙,九龙旗明珠倒挂


(第15回) 《红楼梦》中的过年 《红楼梦》描写的节庆活动很多,但是过年只有一次,即五十三回的“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当下已是腊月,离年日近,王夫人与凤姐治办年事


”这是说,时令一到腊月,就该治办年事了,而年事最重要者莫过于祭祖,所以宁国府贾珍那边先把宗祠打开,派人打扫,同时收拾供器,为祭祀作准备


当年荣宁二公,宁公居长,所以宗祠在宁国府
其次是压岁,就是发放压岁钱

贾府的压岁钱做的很精致,用一百五十三两碎金子铸了二百二十个小锞子,有梅花式的,有海棠式的,还有笔锭如意、八宝连春等等不同样式


三是送年礼,贾家收受的大宗礼物当然是黑山村乌庄头送来的,折合银子有二千五百两之多,而北府水王爷送的是字联和荷包


四是向本府子弟们发放年物
五是贴对联,换门神
书中说,到了腊月二十九,荣宁二府已经“换了门神、联对”

六是门面、挂牌等显眼之处,一般需要油饰见新,故书中有“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等字样


这些都属于过年的准备
祭祖的时间在年三十,这是过年的最大礼仪

因为贾母有诰封,须先进宫朝贺,然后来到宗祠,诸子弟们早已经列队迎候


主祭人本来应该是宁府的嫡长子,但因长子贾敷只活了八九岁,便由次子贾敬主祭


陪祭为贾赦
余次贾珍献爵,贾琏捧帛,宝玉捧香,贾菖展拜毯

祭祀开始的时候,有乐队奏乐,共献爵三次,然后次第焚帛奠酒,然后所有参加祭祀者一起行礼


祭罢宗祠,大队人马再到正堂向祖宗遗像礼拜

家人和小厮一律在仪门之外,贾府子侄挨次列队于仪门至正堂的廊下


正堂门槛外面是贾敬和贾赦,门槛里面是众女眷
只有贾蓉因是长房长孙,也随女眷在槛内

供品以菜饭汤点酒茶为主,每当一道菜上来,都是先到仪门,再按次传至贾敬手中,贾敬传贾蓉,贾蓉传其妻,再传凤姐、尤氏等


到供桌前,方传给王夫人,再由王夫人传给贾母,最后经贾母捧放在供桌上


供品摆放完之后,贾母拈香下拜,这时贾府一族之人也悉皆跪下
再接下去就是给贾家现在的最高长者贾母行礼了

贾母居荣国府,大家于是又来到荣国府贾母的正室,先由和贾母同为妯娌的几位老太太行礼,然后贾敬、贾赦带领诸子弟,男一起,女一起,分别行礼,是为礼拜尊者


拜完尊之后,还要拜长
各阶次的主子一一归坐,接受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们的行礼
受礼的同时开始散压岁钱,包括准备好的金银锞和荷包等
受礼散钱之后,开始全家的和欢宴
当晚还有给各处的佛堂、灶王焚香上供的节目

大年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前后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拜年、吃年酒


而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贾母在大花厅摆了十来桌酒席,还定了戏班子,是为荣宁两府子侄孙男孙媳的家宴


戏唱的是《西楼会》,看的贾母高兴,吩咐赏钱,立刻有三个媳妇将预备好的散铜钱,一人撮了一笸箩,便往台上撒


一会,元宵献上来了,大家便吃元宵
接着又有女先生说书、击鼓传花、贾母和王熙凤讲笑话等节目

一直到正月十七,贾府宗祠的大门才关上,供奉的祖宗影像也收了起来


但祀祖的活动结束时还要行一次集体礼
接着又是去别家吃年酒,一来二去也就到正月底了
贾家过年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为止
这就是《红楼梦》里贾家的过年方式和过年的时间

巨家大族既是传统社会的支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聚范例,藉由贾家过年的种种礼俗仪式,我们可以了解传统社会春节文化的一般特征


而《儒临外史》第二十一回中描写卜老爹一家过年祭祖的情形则比较简单:“卜老先送了几斤炭,叫牛浦在房里生起火来,又送了一桌酒席,叫他除夕在房里立起牌位来祭奠老爹


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
”这可以看出普通平民是如何过年的

《聊斋志异》中的元宵节 《婴宁》一篇中,故事的一开始,王子服路遇婴宁是在上元节,“游女如云”,可以想见元宵节的热闹,婴宁“拈梅花一枝”,可以想见当时女孩子的喜好


《西游记》中的元宵赏灯 唐僧欣然从之,同行者三人及本寺多僧进城看灯


正是: 三五良宵节,上元春色和
花灯悬闹市,齐唱太平歌
又见那六街三市灯亮, 半空一鉴初升
那月如冯夷推上烂银盘, 这灯似仙女织成铺地锦
灯映月,增一倍光辉; 月照灯,添十分灿烂
观不尽铁锁星桥, 看不了灯花火树
雪花灯、梅花灯,春冰剪碎; 绣屏灯、画屏灯,五彩攒成
核桃灯、荷花灯,灯楼高挂; 青狮灯、白象灯,灯架高檠
虾儿灯、鳖儿灯,棚前高弄; 羊儿灯、兔儿灯,檐下精神
鹰儿灯、凤儿灯,相连相并; 虎儿灯、马儿灯,同走同行
仙鹤灯、白鹿灯,寿星骑坐; 金鱼灯、长鲸灯,李白高乘
鳌山灯,神仙聚会; 走马灯,武将交锋
万千家灯火楼台, 十数里云烟世界
那壁厢,索琅琅玉韂飞来; 这壁厢,毂辘辘香车辇过

看那红妆楼上, 倚着栏,隔着帘,并着肩,携着手, 双双美女贪欢; 绿水桥边, 闹吵吵,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 对对游人戏彩


满城中箫鼓諠哗, 彻夜里笙歌不断
有诗为证
诗曰: 锦绣场中唱彩莲,太平境内簇人烟
灯明月皎元宵夜,雨顺风调大有年
此时正是金吾不禁,乱烘烘的,无数人烟

有那跳舞的,屣跷的,装鬼的,骑象的,东一攒,西一簇,看之不尽


却才到金灯桥上,唐僧与众僧近前看处,原来是三盏金灯
那灯有缸来大,上照着玲珑剔透的两层楼阁
都是细金丝儿编成,内托着琉璃薄片,其光晃月,其油喷香

(第91回) 《水浒传》中的元宵赏灯 且说这清风寨镇上居民商量放灯一事,准备庆赏元宵,科敛钱物,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彩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


土地大王庙内,逞赛诸般社火
家家门前扎起灯棚,赛悬灯火
市镇上,诸行百艺都有
虽然比不得京师,只此也是人间天上

······到这清风镇上看灯时,只见家家门前搭起灯棚,悬挂花灯,不计其数


灯上画着许多故事,也有剪彩飞白牡丹花灯,并芙蓉、荷花异样灯火


四五个人手挽着,来到土地大王庙前,看那小鳌山时,怎见得好灯?但见: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


金莲灯,玉梅灯,晃一片玻璃; 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团锦绣


银娥斗采,双双随绣带香球; 雪柳争辉,缕缕拂花幡翠幕
村歌社鼓,花灯影里竟喧闹; 织妇蚕奴,画烛光中同赏玩
虽无佳丽风流曲,尽贺丰登大有年
当下宋江等四人在鳌山前看了一回,迤逦投南走
不过五七百步,只见前面灯烛荧煌,一伙人围住在一个大墙院
门首热闹
锣声响处,众人喝采
宋江看时,却是一伙舞鲍老的
······那跳鲍老的,身躯扭得村村势势的
宋江看了,呵呵大笑

(第32回) 这北京大名府是河北头一个大郡;冲要去处却有诸路买卖,云屯雾集,只听放灯,都来赶趁


在城坊隅巷陌该管厢官每日点视,只得装扮社火,豪富之家催促悬挂花灯


远者三二百买,近者也过百十里之外,便有客商,年年将灯到城货卖


家家门前扎起灯栅,都要赛挂好灯,巧样烟火;户内缚起山棚,摆放五色屏风炮灯,四边都挂名人书画并奇异骨董玩器之物;在城大街小巷,家家都要点灯


大名府留守司州桥边搭起一座鳌山,上面盘红黄大龙两条,每片麟甲上点灯一盏,口喷净水


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
铜佛寺前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青龙一条,周回也有千百盏花灯

翠云楼前也扎起一座鳌山,上面盘著一条白龙,四面灯火,不计其数


原来这座酒楼,名贯河北,号为第一;上有三檐滴水,雕梁绣柱,极是造得好;楼上楼下,有百十处阁子,终朝鼓乐喧天,每日笙歌聒耳


城中各处宫观寺院佛殿法堂中,各设灯火,庆贺丰年
三瓦两舍,更不必说

······走上楼去,只见阁子内,吹笙萧,动鼓板,掀云闹社,子弟们闹闹嚷嚷,都在楼上打哄赏灯


(第65回) 《金瓶梅》中的元宵赏灯 山石穿双龙戏水,云霞映独鹤朝天


金莲灯、玉楼灯,见一片珠玑; 荷花灯、芙蓉灯,散千围锦绣
绣球灯,皎皎洁洁; 雪花灯,拂拂纷纷

秀才灯,揖让进止,存孔孟之遗风; 媳妇灯,容德温柔,效孟姜之节操


和尚灯,月明与柳翠相连; 判官灯,钟馗共小妹并坐
师婆灯,挥羽扇,假降邪神; 刘海灯,背金蟾,戏吞至宝

骆驼灯、青狮灯,驮无价之奇珍; 猿猴灯、白象灯,进连城之秘宝


七手八脚螃蟹灯,倒戏清波; 巨大口髯鲇鱼灯,平吞绿藻
银蛾斗彩,雪柳争辉
鱼龙沙戏,七真五老献丹书; 吊挂流苏,九夷八蛮来进宝
村里社鼓,队队喧阗; 百戏货郎,桩桩斗巧
转灯儿,一来一往; 吊灯儿,或仰或垂
琉璃瓶,映美女奇花, 云母障,并瀛州阆苑
王孙争看小栏下,蹴鞠齐云; 仕女相携高楼上,娇娆炫色
卦肆云集,相幙星罗: 讲新春造化如何, 定一世荣枯有准

又有那站高坡打谈的,词曲杨恭; 到看这扇响钹游脚僧,演说三藏


卖元宵的高堆果馅, 粘梅花的齐插枯枝
剪春娥,鬓边斜插闹东风; 祷凉钗,头上飞金光耀日
围屏画石崇之锦帐, 珠帘绘梅月之双清
虽然览不尽鳌山景, 也应丰登快活年

(第15回) 《金瓶梅》中的元宵赏烟火 少顷,西门庆吩咐来昭将楼下开下两间,吊挂上帘子,把烟火架抬出去


西门庆与众人在楼上看,教王六儿陪两个粉头和一丈青在楼下观看


玳安和来昭将烟火安放在街心里
须臾,点着
那两边围看的,挨肩擦膀,不知其数

都说西门大官府在此放烟火,谁人不来观看?果然扎得停当好烟火


但见: 一丈五高花桩, 四周下山棚热闹

最高处一只仙鹤, 口里衔着一封丹书, 乃是一枝起火, 一道寒光, 直钻透斗牛边


然后,正当中, 一个西瓜炮迸开, 四下里人物皆着, 觱剥剥, 万个轰雷皆燎彻


彩莲舫,赛月明, 一个赶一个, 犹如金灯冲散碧天星; 紫葡萄,万架千株, 好似骊珠倒挂水晶帘


霸王鞭,到处响亮; 地老鼠,串绕人衣
琼盏玉台,端的旋转得好看; 银蛾金弹,施逞巧妙难移
八仙捧寿,名显中通; 七圣降妖,通身是火

黄烟儿,绿烟儿, 氤氲笼罩万堆霞; 紧吐莲,慢吐莲, 灿烂争开十段锦


一丈菊与烟兰儿相对, 火梨花共落地桃争春
楼台殿阁,顷刻不见巍峨之势; 村坊社鼓,仿佛难闻欢闹之声
货郎担儿,上下光焰齐明; 鲍老车儿,首尾迸得粉碎
五鬼闹判,焦头烂额见狰狞; 十面埋伏,马到人驰无胜负
总然费却万般心, 只落得火灭烟消成煨烬

(第42回) 《隋史遗文》中的元宵走三桥 且说那些长安的妇人,生在富贵之家,衣丰食足,无日不是快乐之时


他眼界又大,外面景致也不大动得他心里
况且出入车舆,前后簇拥,也不甚轻薄得着

是那小户人家,巴巴急急过了一年,喜遇着个闲月,见外边满街灯火,连陌笙歌,也有跳鬼判的,也有踏高竿的,也有舞翠盘的,也有斗龙灯的,也有骑骆驼的铮铮镗镗,跳跳叫叫,挨挨挤挤,攒攒簇簇,推推拥拥,来来往往,若老若幼,若贵若贱,若僧若道,若村若俊,多少人游玩


凭你极老成极贞节的妇女,不出他心神荡漾,一双脚头只管向外生了


遇一班好事的亲邻,彼此相邀,有衣服首饰的,妆扮了出来卖俏;没有的东央西借,要出来走桥步月


张家妹子搭了李店姨婆,赵氏亲娘约了钱铺妈妈,嬉嬉哈哈,如痴似醉,郁捺不住


若是丈夫少有趑趄,阻当一句,先要变起脸嘴,骂一个头臭
到底邻舍亲眷,走来打合,原要出去一遭

也有丈夫父兄肯助兴的,还要携男挈女,跟随在后,大呼小叫,摇摆装腔,扬扬得意,正是: 谁家见月能闲坐, 何处闻灯不看来


就是妇女也不同:有一种不在行的妇女,涂脂抹粉,红裙绿袄,打着偏袖,扭着屁股,努着嘴唇,眇着眼睛,趫头趫脑,惹人批点


但凡那在行的妇女,浅妆淡服,不施脂粉,潇洒轻盈,不烦做作,斜行侧立,随处有天然波俏;巧言倩笑,动辄有实地风流


那种妇人,又忒煞惹人歆羡

长安中王孙公子,游侠少年,铺眉苫眼,轻嘴薄舌的,都在灯市里穿来插去,寻香哄气,追踪觅影,调情绰趣,忙忙急急,眼皮上做工夫


好像闻香的蚂蚁,采花的蜂蝶,几曾站得脚住,也何尝真心看灯

有一个好标致的妇人,在一所捱挤,就是没有灯的所在,他们也要故意挤住,抠臀捏手,亲嘴摸胸,讨他的便宜


还有剪绺的,掇髻的,掳去首饰,传递去了,人多得紧,扯那一个讨赔? 那些风骚妇女,明知有此种光景,在家坐得不耐烦,又喜欢出来布施,与少年们抠挖


结识得两个清标的汉子,也趁此一番机会,就是被人干打哄,寡称赞,也好燥脾


回到家里,刁顿那丈夫,见得外边多人歆羡,你却难为我不得的意思


也还要害得这些少年们,回去乱梦颠倒,也有把自家妻子憎厌,对了里床睡的;也有借自家妻子来摹拟干事的;也有因了走桥相会,弄出奸谋杀祸的


最不好的风俗,是这走桥看灯一事

(第22回) 《清嘉录》载有一种元宵节的妇女出游活动:“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这种走三桥的活动也称“走百病”或“走百媚”

如《金瓶梅》第二十四回宋惠莲“出来跟着众人走百媚儿……须臾走过大街,到灯市里


” 对旧日的妇女而言,“走百病”是一种堂皇的借口;而借此展示女性魅力,“走百媚”才是其真实目的


因此,宋惠莲走百病前才特意“换了一套绿闪红缎子对衿衫儿、白挑线裙子


又用一方红销金汗巾子搭着头,额角上贴着飞金并面花儿,金灯笼坠耳”;并且还为炫耀脚小而套着金莲的鞋穿


这些描写体现了宋惠莲争强好胜的虚荣心,同时表现了一夫多妻制婚姻关系中女性心理的悲哀和阴寒:女人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充满敌意的,为得到男人的宠幸,她们不肯放过任何一个相互攀比、炫耀的竞争机会


《隋史遗文》的作者更是指责“走三桥”的风俗活动成了放纵男女私情,败坏社会风气的罪魁祸首


儒风大家编撰,转载须注明 * 下拉屏幕 发表评论 畅谈国学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课程购买页面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古典小说中的过年场景,百态人生收眼底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