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走生态化发展之路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该工程自2000年在我省正式实施以来,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 益,为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工程实施背景   (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当时全国80%的水土流失土地、90%的荒漠化土地和70%以上的15度以上坡耕地都集中分布在西部,包括陕西在内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还相当脆弱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999年,中央政府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特大自然灾害的警示

1998年入汛后,我国长江发生了继1954年后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嫩江、松花江也发生了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灾难空前,损失惨重,举国震惊

灾难不仅给人们带来深刻的教训,而且也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施天保工程建设,既是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2、陕西天保工程取得的成效   2.1生态效益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使陕西的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天然林资源呈恢复性增长,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加,森林资源质量逐步提高,森林群落结构趋于稳定,水源涵养能力明显增强,水土流失强度逐年降低,面积不断减少,风沙危害强度和范围减小,生物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强,数量不断增加,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凸显出来,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2经济效益   2.2.1林业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省初步呈现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逐步恢复,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73处,以秦岭为主体,体现不同地方特色的森林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接待游客777万人次,实现直接经济收入近3亿元、旅游综合收入70多亿元,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69.46亿元

  2.2.2林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工程实施以来,林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依托现有的资源优势、区域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广大林农积极转变生产观念和生活方式,大力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旅游业,如陕北旱原区建设了一批核桃、红枣、花椒、柿子等生产基地;关中平原区建设了一批以泡桐、速生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基地;陕南秦巴山区建设了一批板栗、茶叶、蚕桑等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

  2.3社会效益   2.3.1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林业职工和林区群众对工程实施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清楚,人们更加认识到森林对于人类居住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性,林业职工及林农由不自觉到逐步自觉地从“伐木人”变成了“栽树人”;造林绿化已不再是林业部门一家的事,植绿、护绿、爱绿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

  2.3.2林区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初步拓宽   实施天保工程后,林区大部分剩余劳动力成为了公益林建设的主力军

不仅有效扩大就业渠道,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轻了社会压力,增加了收入,而且这一群体也成为了义务护林员、宣传员,成为了编外林业职工,主动积极投身到森林保护和现代林业建设中去求发展、求富裕

  2.3.3林农科技意识明显增强   天保工程的实施,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使广大林农从工程实施过程中学习积累一定的营造林科学培育技术、种养植技术等科学育林技能与多种经营技能,认识到科学育林的重要性,对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起到了示范带动效应

  2.3.4林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一方面森林植被的恢复,有效的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抑制土地荒漠化、保护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沙尘、冰雹、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明显减少,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了交通、通讯、电力等公共设施的畅通

  3、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的必要性   3.1是巩固我省天保一期成果,提高森林质量的需要   陕西地处西北地区,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区域

我省的天然林面积占全省森林总面积的64.4%,在维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

经过天保工程十多年的保护,我省天然林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由于森林自然生长发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天然林成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浅谈陕西天保工程建设成效及继续实施的必要性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