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要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当前我国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
中共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正式出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目标更加清晰具体
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是新一轮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结合赤峰本地区旅游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际情况,寻求二者的契合点,提出此命题
二、研究综述
关于旅游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内很多学者从二者的关系出发做了很多研究,文伟从五个方面研讨了乡村旅游对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杨建翠以川西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旅游业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思路;范弢、杨世瑜、李捷对乡村生态旅游与城镇化协调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刘永立分析了新疆旅游业与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李强对于旅游城镇化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
学者们对于旅游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以乡村旅游、旅游城镇化和二者的互动关系为主,而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以往城镇化的概念,有其独特内涵,本课题从新型城镇化视角探讨赤峰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三、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一)概念
新型城镇化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新
”城镇化类型多样,与周边大城市互促共进,提升城镇品质,全面改善公共服务,城乡统筹、高效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宜居为本质特征
(二)特点
1、以人为本是核心
以人为核心,推动农民“市民化”,但绝不是简单的“一刀切”,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保障房面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合理有序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2、城乡一体化是重点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不是造成运动,尤其对于民俗和历史文化保存较好的古村落,更要严格区别对待,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探索社会经济制度改革,合理推进城乡二元结构改革
3、生态文明是前提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贯彻到各个环节和部门
例如城镇的生态性规划,道路交通绿色规划,生态环境问责和补偿机制等等
基于旅游业自身特点和强大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就近就业是出路
落实相关政策,推动农民工等城市边缘人口和高校毕业生就近就业,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地区,努力解决“三个一亿人”的就业,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分析
我市拥有世界级文化旅游品牌4处,A级景区22个,4A级景区5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3个,赤峰有面积较大的天然优质草场,独具特色,尤以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和乌兰布统草原著称
根据赤峰市旅游总体规划,构建我市“一带两翼、六大板块”的旅游发展战略框架,围绕草原休闲度假基地的主题打造六大休闲旅游目的地
若能将草原生态文化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我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别具一格
目前,我市共有127个乡镇苏木,其中建制镇82个(包括9个旗县区城关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64.6%,城镇化率大约46%左右,明显低于全国54%的平均水平
由于原有基础条件较差,分散零散,后期投入不足,城镇化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城镇化规格低,建设管理水平较低,配套服务设施短缺,城乡对立、二元分割较为严重
根据2014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力争“十三五”期末,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等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全区平均水平
赤峰市中心城市是全市的综合性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能源化工、农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商贸物流等多种职能
天义镇和大板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其他七个城关镇,基于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发展专业职能
(一)二者主导理念一致
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做到环境友好、以人为本、城乡协调、社会和谐,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旅游,尤其草原这一独特的生态类型,其发展初始就遵循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所以二者在发展理念层面是一致的
(二)发展区域趋同
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乡镇、山区或牧区这些欠发达地区,而新型城镇化的主战场也是广大乡镇山区,发展区域的趋同也为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互相协调,互相促进
在推进城镇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