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和资料来源
(一)研究背景
“社区”一词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裴迪楠在1881年提出的,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学术概念,至今在各种社会学文献中已经有一百来种定义
有许多学者对关于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现有文献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回顾和评述,人们也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了一个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从现有综述文献来看,主要集中在对国内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比较及对国内这一领域的文献综述,而对国外社区参与旅游研究的文献综述较少
本文则对该领域的国外学术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梳理,以求进一步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深化
(二)文献来源及概况
为了了解这些年来国外对社区参与旅游这一领域研究的具体情况,本文在大型综合性、多学科、核心期刊引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进行文献资料收集
以英文单词“旅游”及“社区参与”为主题;将研究领域限于社会科学、人文艺术、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学、环境自然科学;将发表文献数量九篇及以上的外文期刊进行综合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0篇,现将这280篇相关外文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分析
二、国外社区参与旅游文献主要研究内容
(一) 旅游发展对社区的影响研究
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于是大量的社区旅游研究便集中在旅游业发展对社区各方面的影响上
Arthur(1980)揭示了旅游业发展与当地文化保护之间的冲突,认为旅游业的发展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Butler(1981)以Cambrils为例,通过实证研究得到其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的结论,具体体现在当地的物价水平、消费水平、地价上升等方面;Keogh 等(1987)的研究主要着重于旅游业的发展给社区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旅游发展导致地价上升、生活成本增加、外来文化和冲击和犯罪率增加等问题;Elise Truly 等(1989)客观地分析了旅游发展对希腊Grete岛的居民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妇女角色变化、结婚年龄推迟、性观念更开放、家庭领导权等方面;Pam等(2000)对澳大利亚北某个旅游社区的研究中提出了旅游业给社区带来的双重影响,其中积极影响表现在社区经济得到繁荣发展、就业机会增多、与外来文化融合、设施设备得到改善等,而带来的消极影响有环境遭到破坏、自身文化变质、物价水平增加等;Tazim等(2003)在对新西兰的一个乡村社区进行调查研究同样发现旅游发展给当地社区带来的两面性
以上大量的案例研究表明,旅游发展对当地社区的影响逐渐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普遍认识到旅游发展对当地社区是一把“双刃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负面影响的日益凸显,学者们也不再仅仅关注于“旅游发展对社区的影响”研究,而逐渐转向于“旅游与社区参与”关系的反省和深思,意识到“社区参与旅游”的迫切性及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的重要性
(二)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研究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也不断加强,社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态度和感知研究逐渐增多
Arthur认为在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对旅游发展带来的影响普遍持支持态度,但伴随旅游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居民态度也随之有所转变;Michael运用“旅游依赖”假说,并在美国西部的四个乡村社区收集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假说的观点,即社区居民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与社区旅游发展水平有直接的联系,旅游发展水平越高,社区居民对旅游的消极影响认识越突出;Victor Teye 等在非洲加纳的两个小镇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通过七个旅游相关因素(包括与游客的社交互动、有利的文化影响、福利影响、日常生活的负面干涉、经济成本、性开放、拥挤的感觉)来测量社区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研究结果显示旅游发展并没有达到当地居民所期望的,而且在这一相关领域工作的社区居民对旅游业有着消极的态度;Kathleen等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在美国进行全州性调查来收集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当地居民意识到旅游带来的许多积极和消极结果,其中那些认为旅游对当地经济发展很重要的居民觉得他们从旅游发展中获益,而且认为旅游将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积极影响;Andrew Lepp对乌干达Bigodi小村庄的385名成人进行调查,使用定性分析方法得出当地居民对旅游业一致持有积极态度,因为他们认为旅游业能够带动社区发展、改善农业市场、产生收入并能带来意外的财富,Andrew Lepp进一步运用“理性行为理论”,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