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须弥福寿之庙的综合价值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须弥福寿之庙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区,坐北朝南,面对避暑山庄,占地面积为37,9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756.84平方米


寺庙的建筑布局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整体平面呈正方形,周围石墙环绕

主要建筑有五孔石拱桥、石雕狮子、山门、角楼、碑亭、石雕象、琉璃牌坊、大红台、妙高庄严殿群楼、御座楼、吉祥法喜殿、生欢喜心殿、假山磴道、万法宗源、金贺堂、大小白台及琉璃万寿塔等

  须弥福寿之庙的建筑形制,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保持着汉族传统宫殿的格局

二是依山就势的灵活建筑,打破了传统布局的呆板三是以藏族形式为主体,融进具体的汉式建筑内容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一下须弥福寿之庙的存世价值

  一、碑刻价值
  在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的全部装饰中,须弥福寿之庙中御制碑的形制和规格是最高的

碑头碑身为一块整石所造,全高八米,周围和两侧都刻有云龙纹样;碑座为一巨石雕成龟趺,下部基石刻有波涛纹样,四角还有鱼、虾、蟹、龟等动物装饰

碑文用四体文字镌刻,极形象地再现了建庙的历史原因,为研究外八庙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它记述了从顺治到乾隆的文治武功传统,宣扬了边疆少数民族拥护清政府,特别是六世班禅自愿前来入觐,表明了清政府与西藏的密切关系

  乾隆还在碑文中重申了修建该庙的用意:对上可以用来发扬我朝前代治国安邦的深谋韬略和英雄业绩,对下是用来答复各族人民倾心向化的真诚情意

由于清政府既利用又控制喇嘛教,相当成功地处理了蒙藏问题,增强了各部对清中央的向心力,这对于加强对蒙古、西藏的统治,获取其上层对清中央政府的拥戴,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在客观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建价值
  (一)打破常规 匠心独运
  乾隆后期修建的普陀宗乘之庙是效仿前藏拉萨布达拉宫的形式,这种类型的寺庙为中原地区所未有,其体制和做法也没有先例可循

匠师们打破了过去寺庙沿用的封闭对称格局,冲破了前期只在寺庙后部局部利用地形的手法,将大小不同的建筑群结合地形自由布局,形成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把园林中的叠石、绿化配置运用到整体环境之中,无论是远观近赏,身在其间或登台瞭望,都可获得丰富完整的艺术形象

另外,单体建筑改变了木构架、琉璃瓦坡顶的做法,大胆地运用了藏族平顶多层建筑,大红台、群楼、小型白台、铜瓦鎏金顶都具有鲜明的藏族建筑风格,同时,加入了汉民族建筑的常用手法,如利用琉璃装饰佛龛、垂花门、窗,小型建筑的屋顶,各种类型的喇嘛塔也都饰以琉璃构件,与庙中的汉式建筑如碑亭、牌楼、宝塔等构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在细部装饰上,精致的藏式纹样经过艺术加工更加成熟、丰富和多样

  (二)汉藏结合 主次分明
  该庙总体布局,以汉式传统布局为蓝本,建造藏式寺庙

作为建筑结构造型,又以藏族形式为主体,融进具体的汉式建筑内容

如大红台北角的吉祥法喜和大红台之后的万法宗源,群楼围着主殿,具有藏族寺庙“扎仓”的布局特征

可作为藏式建筑的大红台窗头嵌的琉璃垂花门却又是汉式装饰

大红台平顶女儿墙的作法是清宫鹰不落形状,而藏族寺庙是棕色的巴喀草作装饰

  (三)铜雕造型 巨大精妙
  主殿妙高庄严殿顶为重檐攒尖顶,上覆鱼鳞状鎏金铜瓦,屋脊成水波状,各置行龙两条,一向上,一向下,共八条,弓身翘尾的四条铜龙爪牙伏利,势欲腾空,向着无穷的宇宙空间,体现着无限的空间意识,这是静止的造型艺术蕴含巨大动感的典型实例,这八条铜龙不仅代表了我国18世纪的雕塑艺术水平,更堪称清代铜雕艺术的杰作

  (四)意境独特 丰富多彩
  须弥福寿之庙是外八庙中最后修建的一座,也是唯一一座将立体建筑位于寺的中部,合理利用地形,既保持了扎什伦布的基本特征,又使得寺庙的立体轮廓与相邻的普宁寺、普陀宗乘之庙有明显的区别

其次,碑亭内的御碑是外八庙中唯一一块设置赑屃的石碑,显示此庙的与众不同,可见乾隆对六世班禅的重视

这样处理就使得这座寺庙的性格更为强烈,也使整个外八庙格外丰富多彩

  总之,这座庙宇利用地形的起伏,山势的高低配置了相应的建筑,神同形异地将藏族著名建筑在承德地方再现,是群体组合成功的实例

汉藏建筑手法运用自如,反映出我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在建筑领域内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三、园林价值
  须弥福寿之庙继承了我国古典园林的优秀艺术传统,由于经营的年代、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在造园艺术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它在清代兴建的园林中,是一座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谈须弥福寿之庙的综合价值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