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三体》其实是部历史小说

前言 科幻小说的阅读快乐主要有二:第一、获得通俗的科学知识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专业的体系,一般人对科学保持兴趣,却无法了解其细节和发展,科幻小说提供的“普通人能看懂的科学”,拉近了大众与科学的距离,有些杰出的科幻作者甚至能对未来提供一定程度的预测,如凡尔纳设想的环球旅行、潜水艇、登月计划等


这是最正式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第二、探讨极限状态下的伦理问题

探讨生活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本是小说的基本功能,但正常社会条件下讨论不够深入,而在千年一瞬的科幻世界里,科学这把放大镜很容易把伦理命题扩展到极限,以获得对该命题的深入理解


有些主要探讨伦理问题的科幻小说,也被称为“哲幻小说”

《三体》属于“科幻小说”还是“哲幻小说”,网上有不同的见解


本文对《三体》中的科学知识部分不评论,仅分析其伦理部分

本文认为,《三体》三部曲的伦理原型是中国历史,其中12是近现代史,3是古代史


一、 《三体1》的故事,对应的是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间的历史,也就是“百年屈辱”的近代史,其主题可以概括为:“ 落后文明遭遇先进文明 ”


《三体1》第31节“古筝行动”结尾处的一段对话,是全书的关键段落: 审问者:你了解三体文明吗? 叶文洁:不了解,我们得到的信息很有限,事实上,三体文明真实和详细的面貌,除了伊文斯等截留三体信息的降临派核心人员,谁都不清楚


审问者:那你为什么对其抱有那样的期望,认为它们能够改造和完善人类社会呢? 叶文治:如果他们能够跨越星际来到我们的世界,说明他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高度,一个科学如此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


审问者:你认为这个结论,本身科学吗? 叶文洁:…… 审问者:让我冒昧推测一下:你的父亲深受你祖父科学救国思想的影响,而你又深受父亲的影响


叶文治(不为人察觉地叹息一声):我不知道

此即《三体1》伦理问题的核心命题:“ 一个科学高度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吗? ” 以上述命题为切入点,《三体1》主要概念的原型如下列映射关系所示: 《三体》            近代史 先进文明          体星系              西方文明 落后文明          地球                中华文明 落后文明的先觉者  地球三体运动        现代派 先觉者中的激进派  降临派/伊文思  全盘西化派/全盘苏联化派) 先觉者中的温和派 拯救派/叶文洁  中体西用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派 所谓“地球三体运动ETO”,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各种“现代派”知识分子,原文描写为: “ 地球三体叛军被称为精英贵族组织,成员多来自高级知识阶层,也有相当一部分政界和经济界的精英


三体组织也曾试图在普通民众中发展成员,但这些努力都告失败

对于人类的负面,普通人并没有高级知识阶层那样全面深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受现代科学和哲学影响较少,对自己所属物种本能的认同感仍占强势地位,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背叛,在他们看来是不可想象的


但知识精英们则不同,他们中相当多的人早已站在人类之外思考问题了


人类文明,终于在自己的内部孕育出了强大的异化力量

”(29节) 其中,伊文思为首的ETO的“降临派”是激进派,原文描写为: “这是三体叛军最本原最纯粹的一脉,主要由伊文斯物种共产主义的信奉者组成


他们对人类本性都己彻底绝望,这种绝望最初来源于现代文明导致的地球物种大灭绝,伊文斯就是其典型代表


后来,降临派对人类的憎恨开始有了不同的出发点,并非只局限于环保和战争等,有些上升到了相当抽象的哲学高度


与后来人们的想象不同,这些人大都是现实主义者,对于他们为之服务的外星文明也并未抱太多的期望,他们的背叛只源于对人类的绝望和仇恨,麦克•伊文斯的一句话已成为降临派的座右铭:我们不知道外星文明是什么样子,但知道人类


” 近代史上的“降临派”有形形色色的原型,以大家熟悉的党史为例,三十年代的中共党内,“降临派”就是王明之类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主张“全盘苏维埃化”;在八十年代的党内,“降临派”就是“全盘西化派”,甚至主张“再殖民三百年”


刘慈欣笔下的“伊文思”基本是个负面人物,因为他们“对人类(中华文明)绝望和仇恨”


前引伊文思的座右铭可以大致翻译成“ 我不知道美国好不好,但我知道中华文明的劣根性 ”,这种话现在也还经常在网上某些“公知”口中听到


叶文洁为首的“拯救派”是ETO的温和派,原文描写为: “这是在三体叛军出现相当长的时间后才产生的一个派别,它本质上是一个宗教团体,由三体教的教徒组成


人类之外的另一个文明,对于高级知识阶层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极易对其产生种种美好的幻想


对于人类这样一个幼稚的文明,更高等的异种文明产生的吸引力几乎是不可抗拒的


有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人类文明一直是一个孤独行走于宇宙荒漠中的不谙世事的少年,现在她(他)知道了另一个异性的存在,虽然看不到他(她)的面容和身影,但知道他(她)就在远方,对他(她)的美好想象便如同野火般蔓延


渐渐地,随着对那个遥远文明的想象越来越丰富,拯救派在精上对三体文明产生了宗教感情,人马座三星成了太空中的奥林匹斯山,那是宙斯的住所,三体教由此诞生


与人类的其他宗教不同,三体教崇拜着一个真实存在的对象;与其他宗教相反,处于危难中的是主,而负有拯救责任的是信徒


” 近代史上的“拯救派”也有五花八门的原型,同样在三十年代的中共内部,“拯救派”就对应毛泽东等“根据地派”,众所周知,毛泽东不好读马列,好读《三国》和《资治通鉴》,主张“农村包围城市”,反对苏联模式的“城市武装起义”;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则是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对全盘西化


(熟悉党史的人应该知道,三十年代的邓小平就已是“邓、毛、谢、古四大毛派之首”,毛邓的思想继承性远大于差异性)


这些人虽然也属于最早接触到“高级文明”的先觉者,但并不以毁灭“落后文明”为理想,而是试图寻找平衡:“ 拯救派在对三体文明抱有宗教感情的同时,对于人类文明的态度远没有降临派那样极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能够使主在三个太阳的半人马座星系生存下去,避免其对太阳系的人侵,是两全其美的理想结局


”这种平衡可以简称为“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现在也仍然是中国政治的重大主题之一


作为“拯救派”的领袖,刘慈欣对叶文洁的评价非常微妙,大部分读者都认同叶文洁是《三体1》实质上的一号主人公,而不是形式上的主人公“汪淼”


虽然是叛军首领,但作者对她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

叶文洁的原型是作者熟悉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这类人物原型有三个元素构成:个人和家庭的悲剧(小说中和历史中都是文革),对先进文明的向往(小说中是对三体,历史中是对西方文明),勇敢的牺牲精神(小说中是和三体通讯,历史中是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


刘慈欣对此感同身受,对叶文洁的塑造寄托了很强的个人感情(原因下详)


《三体1》的结尾,叶文洁重新登上雷达峰的一段描写: “ 叶文洁的心脏艰难地跳动着,像一根即将断裂的琴弦,黑雾开始在她的眼前出现,她用尽生命的最后能量坚持着,在一切都没入永恒的黑暗之前,她想再看一次红岸基地的日落


在西方的天际,正在云海中下沉的夕阳仿佛被融化了,太阳的血在云海和天空中弥漫开来,映现出一大片壮丽的血红


” 大致对应中国传统文人的心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叶文洁面对本文的伦理主题,也就是侦查员提问的“一个科学高度昌明的社会,必然拥有更高的文明和道德水准吗?”,回答是一声叹息和“ 我不知道 ”,现在仍然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两难心态


另外两个主要配角也分析一下: 警长史强,他没什么专业知识,不属于“先觉者”,而是传统文明中的反抗者,原型是中国反抗西方侵略的战斗中的一线战士


史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对入侵的外来文明毫无畏惧,这是由他的出身决定的


史强做事不拘泥教条,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种类型的人物在五六十年代的抗战题材小说(如《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等)很常见,化身为各种身怀绝技的“武工队员”、“游击队长”


直到现在,某些网络文化(比如“星辰大海”)中,仍有这种被简称为TG的人物的影子


当然,在大框架下,史强类型的人物不可能当作第一主角,第一主角只能是掌握先进文化的“拯救派”毛委员们


三体执政官,他是“先进而不道德”的力量的领袖,原型是西方文明的首脑


全书对三体执政官的描写很模糊,(原因下详),情节主要见于《三体1》第32节“监听员”,基本类型是一个残忍而专制的独裁者,这和红色年代中政治话语下的“(美)帝国主义”是对应的


(很多年龄较小的读者可能对那一时期的政治话语不熟悉,当时中国自称“人民民主国家”,而美国则被斥为“专制独裁”


) 刘慈欣给三体执政官设计的最大的缺点,是他缺乏对落后文明的尊重,或者说是赤裸裸的蔑视:33节的结尾,三体文明发送给地球文明的一段话: 就在常伟思说完这句话的三秒钟后,三体世界与地球叛军之外的人类进行了第一次交流,这以后,他们就中断了与地球三体叛军降临派的通讯,在所有与会者的有生之年,三体世界再也没有发来任何信息,这时,作战中心所有人的眼睛都看到了那个信息,就像汪淼看到倒计时一样,信息只闪现了不到两秒钟就消失了,但所有人都准确地读出了它的内容,它只有五个字——你们是虫子! 这是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的整个近代史中,中国对西方文明的基本感觉,甚至直到现在,也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出国后对外国的第一感觉


相应的,则是全文的结尾处史强的一段话: 我只想请二位想一个问题:“是地球人与三体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呢,还是蝗虫与咱们人的技术水平差距大?” 这个问题像一瓢冷水泼在两名醉汉科学家头上,他们盯着面前成堆的蝗虫,表情渐渐凝重起来,两人很快就明白了大史的意思


“看看吧,这就是虫子,它们的技术与我们的差距,远大于我们与三体文明的差距


人类竭尽全力消灭它们,用尽各种毒剂,用飞机喷撒,引进和培养它们的天敌,搜寻并毁掉它们的卵,用基因因改造使它们绝育;用火烧它们,用水淹它们,每个家庭都有对付它们的灭害灵,每个办公桌下都有像苍蝇拍这种击杀它们的武器……这场漫长的战争伴随着整个人类文明,现在仍然胜负未定,虫子并没有被灭绝,它们照样傲行于天地之间,它们的数量也并不比人类出现前少


把人类看做虫子的三体人似乎忘记了一个事实: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战胜过


” 太阳被一小片黑云遮住了,在大地上投下一团移动的阴影

这不是普通的云,是刚刚到来的一大群蝗虫,它们很快开始在附近的田野上降落,三个人沐浴在生命的暴雨之中,感受着地球生命的尊严


丁仪和汪淼把手中拎着的两瓶酒徐徐洒到脚下的华北平原上,这是敬虫子的


在这里,作者明显表露出落后文明对‘先进但不道德’的文明的反抗精神的赞美


反抗行动本身并未在《三体1》中展开,故事进入《三体2》

二、 《三体2》大致相当于建国后到现在的中国现代史,情节虽然复杂,但历史原型相当简单:落后文明对先进文明的反抗过程


其伦理问题可以概括为:“ 如果确定要反抗,落后文明靠什么战胜先进文明? ” 《三体2》开篇即划定了两个文明的优势和劣势


序言中有如下对话: 伊文斯(沉默良久):我明白了,主,我明白了


……你们的思维对外界是完全暴露的,不可能隐藏

…… 字幕:计谋和伪装是什么? 伊文斯:…… 字幕:人类的交流嚣官不过是一种进化的缺陷而已,是对你们大脑无法产生强思维电波的一种不得已的补偿,是你们的一种生物学上的劣势,用思维的直接显示,当然是效率更高的高级交流方式


伊文斯:缺陷?劣势?不,主,您错了,这一次,您是完完全全地错了


…… 字幕:你是对的,现在回想那些文献,我有些懂了

伊文斯:我的主,你要真正弄懂人类的那些东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甚至怀疑,您最终是否有可能弄懂


字幕:是的,真的是太复杂,我现在只是知道了自己以前为什么不理解你是对的


伊文斯:我的主,您需要我们
字幕:我害怕你们

这是作者对两个文明优劣的基本设定:三体/西方有先进的科技,地球/中国有高明的谋略


直到现在,很多人还是这样看待西方:美国有高科技,我们有《孙子兵法》,或者更简单点:美国技术发达,但人比较傻


这种“中华文明擅长谋略”的想法在通俗小说中很常见,如金庸《鹿鼎记》36回“韦小宝助俄罗斯公主苏菲霞政变夺权”一回,结尾处的作者评论为:“ 中国立国数千年,争夺帝皇权位、造反斫杀,经验之丰,举世无与伦比


韦小宝所知者只是民间流传的一些皮毛,却已足以扬威异域,居然助人谋朝篡位,安邦定国


”即是上述心态的典型反映

此项设定是《三体2》剧情的基本前提,因此,全书情节大致是“ 落后文明利用计谋的长处,战胜科技发达的先进文明 ”的故事


《三体2》中的有些故事桥段,比如星际舰队的覆灭,有“甲午海战”的影子,细节不再一一展开,但其最内核的情节,如全书题目所示,即《三体2》用了很多篇幅和概念介绍的“黑暗森林理论”(两公理、猜疑链、技术爆炸等)


这个命题其实是博弈论的一个展开,类似命题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历史中曾有现实版,被作者替换到了中西文明对抗上


全文的最后结局:罗辑根据自己研究的“宇宙社会学”,用“黑暗森林理论”,对三体星系进行威慑,从而实现了地球的安全,其原型就是当今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基本战略:核威慑战略


中国目前在常规武器方面仍然比西方落后,但是我们掌握了让双方同归于尽的核武器,就取得了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


自五十年代“两弹一星”计划实施成功后,这种共同毁灭的战略一直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战略,并在各种场合始终直言不讳:从1957年的“ 中国有六亿人口,核战争中国准备牺牲3亿人 ”(毛泽东),到2008年的“ 我们中国人准备好西安以东的城市全部被毁,但美国人也要准备好数百个城市被我们摧毁 ”(朱成虎),话虽然说的夸张,但战略非常清楚而有效


回到故事里,《三体2》最后一节: 我可以谈谈条件吗?罗辑仰头看着三个球体问


你先把枪放下,然后我们可以谈判

这些字仍是在三个球体上同时显示的,字迹发出红色的光芒,极其醒目,罗辑看到字行在球体上没有变形,是整齐的一行,以至于看上去既像在球体表面,又像在它们的内部,他提醒自己,这是在看高维空间在三维世界中的投影


这不是谈判,是我继续活下去的要求,我只希望知道你们答应还是不答应


说出你的要求

…… 三个球体中的两个消失了,剩下的一个显示的字迹也不再发光,显得黯淡阴郁:我们还是失败在计谋上


这是作者对《三体2》基本伦理问题的回答,结论是:“ 落后文明可以通过谋略的长处,补技术落后之不足,从而成功抵抗先进文明 ”


《三体1、《三体2》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历史部分结束,《三体3》开始对未来的展望


三、 读《三体》前两部,一直有一种紧张感,“三体入侵”就像头顶上晃来晃去的石头,随时会砸下来,但到了《三体3》中,紧张感消失了,故事分散成六个发生在不同时空的单元,即全文的六部,跳跃性很大


有网友评论《三体2》故事已经终结,《三体3》情节松散,大结局有些多余


其实这是《三体》三部曲整体结构的必然要求

如前所述,《三体》12主要是对近代史的回忆,历史是唯一的,因此故事的叙事严谨,情节紧凑,但“救亡图存”的历史压力消失之后,时间却并未终结,中华文明还要向前发展,就出现了很多可能性的岔路


作者站在”当代”这个时间点上,展望中华文明的未来,因此《三体3》的基本伦理问题是:“ 在通过威慑取得国家安全之后,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什么? ”可以说,《三体3》才是真正的对未来的幻想,也是历史性隐藏最深的一部


我们不妨做个思想实验:各位刚刚读完历史,先是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的百年耻辱,然后是几代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顽强抵抗,现在中国已经完成了“两弹一星”工程,国家安全有了保障,近代史的百年耻辱已经过去,让我们展望未来,比如100年或500年之后,中华文明是个什么样子? 可以想象,首先,会有很多不同的答案,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不可能像回忆过去发生的事情那样唯一,这就是《三体3》“情节松散”的原因,作者要照顾各种不同的可能


其次,大多数人的答案里,都会有历史的因素,但不是近代史,而是古代史,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如果一个中年人展望自己的晚年生活,必然有早年生活的印记,比如幼时贫困,必然希望晚年富足;或者一个人对自己子女的未来进行规划,必然强调自己今生最成功的一面,比如高考跳过龙门的,会鼓励子女读书,当年逃学下海发财的,则会鼓励子女创业


个人如此,文明亦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文明的未来有多远,取决于它的历史有多长,历史积淀有多么深


《三体》三部曲的全剧情像是一张沿着时间折叠的纸,12“历史篇”在纸的一面,3“未来篇”在纸的另一面,折痕就是“当代”这个时间点,也是历史和未来的交界处,也可以说,《三体3》中的发生在未来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倒影


因此,《三体3》的基本伦理问题“ 中华文明的未来是什么? ”,又可以换成等价命题:“ 什么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传之永恒? ” 下面我们来看作者给出的答案,前面的剧情大体是铺垫,表达理想的文字主要集中在全书的最后两章,即第六部第三、四章


第一个珍贵记忆来自第六部第三章,程心和关一帆进入了云天明送给他们的微型宇宙: “程心和关一帆再次进入时间真空


……他们沿着一条石块铺出的小径向前走,周围所有复制世界中的他们也同时走动


一条小溪把小路切断了,溪上没有桥,但抬腿就能跳过去,这时他们才意识到这里有1G的正常重力


他们走过那几棵树,来到白房子前,发现房门关着,窗子被蓝色窗帘遮掩


这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尘不染
它们也确实是崭新的,时间在这里刚刚开始流动

在房子前堆放着一些简单原始的农具,有铁锹、钉耙、筐子和水桶等,虽然形状有些变异,但完全能看出它们的用途


最引人注目的是立在农具旁的一排金属柱状物

它们都有一人高,光滑的外壳在阳光下闪亮,每个上面都有四个金属部件,可以看出是折合的四肢,这些金属柱可能是关闭中的机器人


” 引一段古文,做个参照: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两者的情节甚至文字,都有惊人的相似性,关键词“新世界入口”、“自然”、“田园”、“农民/机器人”,几乎如出一辙,这是《三体3》中的第一个理想化的历史元素:“田园牧歌式的农业文明”,作者在原文中称之为“宇宙的田园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中华文明经历了数十个王朝的兴替轮回,已经产生一种看透历史轮回的淡然感,《三体3》的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三体12》中“文明的先进和落后”的层面,而是进入一个更高的视角


模仿作者的说法,“先进和落后”只是历史的一个维度,超越这个维度,就会获得完全不同的视觉景象,就像三维世界的关一帆进入的四维世界后看到的那样


因为当兴亡已经成为轮回的一部分,文明的毁灭就是小事一桩,又何必分什么先进和落后、三体和地球、西方和中国,“ 正如长老所说,在宇宙中,你再快都有比你快的,你再慢也有比你慢的 ”(第五部第一章)


文中的“歌者”文明虽然叙事上没头没尾,却毫无突兀的感觉,因为这符合中国历史的长线逻辑


这种超越“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的历史哲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叫做“道家思想”,在道家学派看来,兴盛和衰亡是必然的,因此也不再成为关注的重点,他们思考的是在忽略成败之后,什么是文明的本质?答案就是文明最原始、最初级的东西,就像生命的繁花盛开衰败之后,留下的一粒种子


因此道家主张“出世”,所谓返璞归真,“桃花源”就是道家思想在文坛的代表


小说里,“宇宙的田园时代”中,仅存的两个地球人在做什么呢? 647号宇宙中的一年过去了


田里的小麦收获了两季,程心和关一帆两次看着翠绿的麦苗慢慢变成金黄的麦浪,旁边的菜地里也一直充盈着绿色


这个小小的庄园里有着完备的生活用品,所有的用品都没有商标,显然是在三体世界制造的,但在外形上与人类的产品完全一样,没有任何异域特征


程心和关一帆有时到田里与机器人一起干农活,有时则在小宇宙中散步


散步时只需要一直走下去,只要不注意自己上次留下的脚印,就有穿过无穷无尽的小世界的感觉


中华文明的根是农业文明,因此田园时代的宇宙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农业,放弃了复杂的工业技术,只保留最基本的需求,这就是中华文明的种子


除了种田,多余的时间做什么呢? 但他们更多的时间是花在电脑前


在小宇宙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够激活一个终端窗口,但他们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电脑主机在哪里


电脑中有大量地球人类的文字和图像资料,大部分是广播纪元之前的,显然是三体世界收集的人类世界的信息,遍及科学和人文的所有领域,但更多的信息是三体文字的,数量巨大,浩如烟海,这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部分


连同前面一段,“田园时代”的小宇宙生活可以用一副对联(尤其是下联)形容:“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


道家的“出世”和“反技术”是有选择的,文明的根基不能放弃

古代中国是一种文明,而不仅仅是个农夫的国度,我们有热爱知识的优秀传统,四大发明的一半是关于读书的技术(造纸术、印刷术),不是吗? 再插播一个细节,怎么读书呢? 在电脑中找不到把三体文字翻译成人类文字的软件,于是他们开始学习三体文字,智子成了他们的老师


但他们很快发现这极其困难,原因在于三体文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与人类的表音文字不同,与语言无关,直接表达含义


人类在远古时代也出现过表意文字,比如一部分象形文字就是表意的,但后来消失了,人类的阅读习惯完全变成了表音的习惯


不过,他们发现这种困难只是在开始时存在,越往后越容易
他们经过艰难的两个月后,进步逐渐快起来

与表音文字相比,表意文字最大的优势在于阅读速度,这种文字阅读起来比表音文字至少快十倍


又是一个中华文明无法割舍的内核元素:表意的方块文字
作者这里给中华文明开了一个小小的后门

四、 但是全文并未以“田园时代”或者“汉字文化”告终,因为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安静,却让时间停止,只是在太多的战乱中才显得弥足珍贵,技术性的因素更不是重点


道家学说也并不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作者显然也知道这一点

微宇宙的故事结束后,全文的大结局的第六部第四章则是另一个故事:“程心相应“清零者”的号召,将小宇宙的物质返还大宇宙”


这是《三体3》中程心第三次重要的选择,前两次分别是:1、担任执剑人,在三体打击来袭的时候,选择放弃威慑计划


2、维德研究光速飞船,不惜掀起一场星环城的叛乱,作为星环城的最终决策人,选择放弃叛乱,也因此放弃了光速飞船计划,(并导致维德被处死)


《三体3》故事枝节虽多,三次选择是最主要的框架

故事中,第一次选择让地球差点被三体消灭,第二次选择让人类失去了宝贵的几十年研究光速飞船的机会,除两个人外全部被二维化,这两个剧情都靠程心之外的力量才得以延续故事,她的第三次选择的成功与否,故事没有明示,但也只能说成败的几率各半


问题是,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安排程心进行失败的选择,想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伦理取向?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程心的选择是失败的,是因为使用了一把称为“功利”的尺来衡量,成为善,败为恶——近代史上巨大的历史挫折感,使得中国人的价值标尺向“功利”方向严重偏移,对“道德”则感到隔膜,对程心的选择也不甚理解,甚至有人说“‘程心’就是个‘成心捣乱’的”


但刘慈欣的眼光显然更高一些

全文的最后,他抛开历史的急功近利,把中华文明最值得我们珍惜、因该永远传之子孙的基本文明元素,定格在“ 我们的传统道德原则 ”上


这种道德原则或与“田园梦”并称,韦伯谓之曰“儒家和道家”

那么什么是“儒家伦理”或“传统道德原则”? 这可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即使不受西学影响的古代,儒家自身对其最高道德原则的表述也不是一句话的事


我们还是从程心的三次选择入手进行归纳,问题是:“ 如果将程心的三个选择归纳成一个共同的道德原则并用简洁的文字表达,应该是什么 ”? 我曾在前几天用状态提出过这个问题,回答五花八门,甚至对程心持负面评价比正面评价还要多,(和功利主义价值尺度是对应的)


大家的回答归纳起来,总体上正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词,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概括的话: “仁”


“仁”的概念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的如此深远,以至于即使是负面评价,不少人也在使用这个概念,只是加了个负面定语“妇人之仁”,(或“圣母心”)


“仁”是《论语》中孔子提出的概念,共出现过六十几处,内容深刻而复杂,大致可以对应现代伦理学中的三个概念:“爱/博爱/平等”、“责任/牺牲/守法”、“权利/自由”


不过用现代伦理学概念分析儒家思想,颇有些表达不周,我还是喜欢用《论语》中的原文分析程心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放弃威慑计划,是因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出自《论语•雍也》,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卫灵公》


程心以推己及人的平等之心理解三体文明,相信三体文明也是善良的,宁可冒着自己文明毁灭的危险,也不愿意让三体毁灭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次选择”星环城投降,是因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和“ 不好犯上作乱者,……其为仁之本与 !”,出自《论语•学而》


仁者不好犯上作乱,愿意遵守法律,光速飞船是让极少数人逃生的东西,已经为法律所禁止,因此程心宁可选择和大家同死,也不愿一个人违反法律而独生


(作为对立面,维德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代表,很多信奉功利主义的三体读者也喜欢讨论如果维德成功了会怎样,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展开


) “第三次选择”回归大宇宙,则是因为“ 仁者爱人 ”,出自《论语•颜渊》


大宇宙面临质量亏损的危险,程心还是选择牺牲自己的小宇宙,帮助大宇宙重新回到乐园


《三体》三部曲中,绝大多数故事都是黑暗的,一片丛林之中弱肉强食的景象,功利和竞争是时代的主题,道德和仁义则被压制在角落,前面分析过,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投影


但到了全书的结尾处,“功利”的乌云终于散去,“道德”的光芒如清水般撒落人间,阳光照亮了黑暗森林,作者终于将中华文明最内核的元素亮了出来:程心前两次选择的失败,正衬托出第三次选择的伟大—— 刘慈欣对《三体3》中的基本伦理问题的回答是:“对“爱”的渴望、对“责任”的坚守,对“自由”的向往,才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传之永恒”


因此,“程心”不是“成心捣乱的”,而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是为孔子的自谓,同样是出自《论语•宪问》


五、 根据百度等资料记载,《三体》的作者刘慈欣祖籍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1963年出生于北京,在山西省阳泉市长大,1985年毕业于位于当时在河北省邯郸市的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搬至郑州)水电工程系,后长期工作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的娘子关电厂,任计算机工程师


籍贯和个人生活轨迹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刘慈欣的家庭背景、早期教育环境和成年后的生活范围,一直是河南、山西、河北三省,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域,也是保留传统文化最多的地带


这意味着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刘慈欣对中国传统文明和近代史把握的非常到位,写叶文洁也饱含感情;坏消息是,这部名为《三体》的小说,对“三体文明”的描写寥寥,总是有一种距离遥远的隔膜感


(完) 翟按:暑假最后几天把图书馆借的书都读完了,无聊中用手机上网看了《三体》的部分章节,开学后又在线读了一遍全文,明天要上课了,没有太多时间分给科幻小说,随手写个读书笔记做个了结


《三体》的文学性很好,如果没看过原著的,请先看原著,免得被我剧透


这不是一篇对科幻小说的全面的书评,我只是结合自己的专业说说一家之谈,很不周详,盼拍砖


君竹按:本文系翟老师于2013年在人人网上推出的关于《三体》的书评,观点独到犀利,本平台推出不作任何商业用途,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书评】《三体》其实是部历史小说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