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1日,在广东省潮州市蔡氏宗亲联谊会承办的潮汕各姓宗联会上,福建省漳州市蔡新研究会给每一位参会的蔡氏宗亲赠送由林跃奇先生著作的长篇历史小说《两帝师》一本
此书描述了蔡世远、蔡新叔侄俩儿尽职尽责当好导师,抚育乾隆、嘉庆两代清朝皇帝成长的史实
作者在书中表现出来的逻辑思维、精深知识、创作能力,令人感慨,而人寻味
作者本着文人的良心,文人的责任,绞尽脑汁去搜集、去描写、去讴歌、去传颂两叔侄成为两帝师的感人事迹
历史虽已过去,但其中折射出来的许多哲理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传承
人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也许就是蔡氏裔孙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如今,笔者仅从其叔侄间的一个侧面谈谈读后的感慨
一、叔对侄:牵肠挂肚,关怀备至 漳浦下布蔡而煜生下来明、蔡壁、祚喜3个儿子,蔡壁于1681年生下蔡世远,祚喜之子行鐏于1707年生下蔡新,世远与蔡新成为叔侄关系
由于风云变幻,两家的命运不断产生变化
蔡新诞生后刚满一周年时父亲蔡行鐏病逝,过了半年祖母李氏也离开了人间
一年遭遇两大不幸对蔡新一家是重大的打击,蔡世远十分同情,叫其妻刘氏给蔡新家40两银子解困,并给县太爷写信要求给蔡新祖父祚喜在县义学教书维持家庭生计,并给款在家乡办起梁漉学堂,聘请饱学诗书的林莹光先生任教,让蔡家所有子弟都入塾读书,蔡新从此走上学堂
梁漉学堂的举办为蔡氏人才数代层出不穷打下了坚实基础
因蔡新读书认真,少年时过春节就为家里写了一副对联:“鼠因无粮搬家去,尤知主贫放胆眠
”恰遇知县郑大人微服出巡,经打听是蔡世远的侄儿,随即封了20两银子和10斤粮食给蔡新
公元1711年,蔡世远父亲蔡壁病危,把蔡世远、蔡新等叫到床前,对蔡世远说:“葛山(蔡新大名)是你侄儿辈中最有志气的孩子,你兄弟去得早,我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一家,你以后要好好教他读书,帮他走上仕途之路,这是为父最后一件未了的事,你以后当记于心,不可置之脑后
”蔡世远牢记父亲的遗愿,成了帝师后的1729年回漳浦探家,叫其弟蔡鸣珂在溪头村设立两处渡头,一方面解决该地交通的不便,另一方面让源源不断的摆渡收入用做蔡氏各房子弟读书费用,并嘱咐其弟“要特别关照蔡溎、蔡新两兄弟,两人虽穷,但志不穷,很用功,将来必能金榜题名
” 公元1734年,蔡世远病危,将其子女叫到跟前说:“任何时代都要重视子女的教育,教育是我们蔡氏家族的根本,只有教育才会出人才,只有教育才会脱离贫穷……这当为蔡氏千年百代的祖训,千万不可忘,要一代一代相传下去
”“慎独”字幅每人一张,阿爸去后,你们要齐心协力
蔡新穷,若有银,写一封信封50两银子和字幅一起寄回老家……蔡世远逝世后,其子蔡长汉遵父言,封了50两银子连同写好的信立马寄回给漳浦县的蔡新
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证明蔡世远对其侄蔡新的关爱和资助
二、侄对叔:守坟攻读,立志成才 蔡世远的灵柩移回漳浦洞野安葬,蔡新悲痛欲绝,看着蔡世远的棺椁被放进了坟墓泣不成声
他征得母亲的同意,决定前往洞野,为蔡世远守墓
他把所有书籍带上,把简单的行李配上,然后用牛驮上,走到了没有人烟、一片荒凉的洞野
在蔡世远的坟墓旁搭起3间草棚,和兄长蔡进城一起开始了守坟读书的生活
他常常拿着书在坟地场上诵读,读给叔父听,以表达自己对他深深的思念之情
经过一年多的守坟攻读后,蔡长汉将蔡世远学生弘历登基为乾隆皇帝,并要开恩科的消息告诉蔡新
蔡新离开洞野,走了两个月时间赶到北京,住在蔡世远老住居,29岁时中了二甲第1名进士,被乾隆皇帝封为江西乡试副考官
当乾隆皇帝与蔡新练习书法时,乾隆皇帝称赞蔡新书法写得好,蔡新说:“在下受叔父教诲,决心以叔父为榜样
”乾隆皇帝决定让蔡新到上书房侍讲,辅导皇子读书,50年那年被乾隆授予上书房总师傅、内阁学士,成了继蔡世远之后又一代的帝师
公元1760年11月26日,蔡新回漳浦看望患病的母亲
在家期间特地抽空到蔡氏学宫看望那里的师生,了解学宫的办学情况,并出资叫族长购买20亩好田作征尝田,将其收入供学宫解决费用,让蔡氏家族中比较贫穷无法上学的孩子到学宫读书
他与蔡世远一样重视教育
由于蔡世远、蔡新两叔侄成了两帝师,且慷慨解囊资助教育,使漳浦下布蔡氏好学成风,人才辈出,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写“蔡氏家族100多年出了10多个进士,50多个举人,让我心头为之一振,是什么使得一个家族能够如此显赫?这在漳浦县在福建省甚至在中国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是叔侄同为帝师
”这是作者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作为蔡氏裔孙们读此书后有什么感想呢?也许值得大家发奋拼搏,复兴蔡氏之荣耀,让更多的人“为之一振
” 2016年《儒林门第》宗刊索阅 2016年度《儒林门第》宗刊即日起开始办理全国索阅工作,本刊为双月刊,每双月30日出版,全年索阅费用48元人民币(含工本费和平信邮资)
如需挂号邮寄,全年费用6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