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红色背景的映衬下,两个人妖手拿着镜子在目不转睛地检查着自己的仪容,她们头戴纱丽,在孟买的红灯区准备庆祝印度盛大的“兄妹节”。
这张来自路透社的照片反应了印度当今一个引入注目的现状,目前英国泰特美术馆有个全新的项目,旨在将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与当今的社会现状图片进行比较,以解读所蕴藏的深层故事。
2016年泰特美术馆的年度IK年会也在上周五召开了,Recognition 团队是这次IK年度大奖的获胜者。今年该活动是由微软赞助的,其中有个项目使用了数字技术来探索和展示英国的艺术品。
今年,泰特美术馆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来展览这些藏品。
该获奖项目背后的团队是来自意大利的通信研究中心Fabrica,他们说这次的灵感是来自于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何将理性思维运用到艺术领域?
对于该问题,他们表现得很兴奋,因为这将开启一个新的篇章。该团队挑选了近期拍摄的一些好照片,同时也找出了几幅百年艺术作品,然后对其进行比对,并将他们都纷纷上传到了网络上。
“这个团队创建了一个智能系统,并且对其进行训练,让它可以模仿人类来进行观察,紧接着将比对成功的照片发布到网上,让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再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就像在重新办一个画展。”泰特美术馆IK活动制作人汤尼•吉利安说道。
经过对画廊里30000多幅艺术作品进行数字比对后,该智能系统将最开始提到的那副印度人妖的作品成功与一副历史作品配对成功了,这幅画是由彼得•莱利创作的,他是查尔斯二世时代的一个画家。这幅画中有两个女人,直腰坐着,面露微笑,一个手持弦乐器,一个在静静坐着手指轻挽着她的缎面礼服。
这是一副反应17世纪奢华阶层的上乘作品,画中有很多丰富的细节。但是当这幅久远的画作与当代的照片被放在一起对比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例如,这个系统是怎样对画中的任务进行性别辨认的呢,又是怎么知道这两幅画的风格是相似的呢?
“在没有对这个系统进行任何的训练之前,该系统就只能凭着它的主观感觉来进行判断。那电脑是怎么工作怎么思考的呢?”
吉利安说道,他希望这个研究项目可以鼓励人们参与到我们该如何描述场景和人物这个讨论当中来。“新闻照片一般都是如实陈述出来,不带什么修饰,但是新闻摄影也是一种艺术形式。那是一种交流的形式,同样艺术和绘画也是如此。”
该研究小组为了继续开发这个项目,除了将获得的15000美元的奖金投进去之外,还另外投资了90000美元,这个四人团队花了数月的时间来开发该项目,他们引用了人工智能中的机器学习技术。这个大型的古今融合的展览即将上线,也即将在泰特美术馆展出。
“电脑很擅长数学运算。当某些程序你不知道怎样以数学程式表达出来的时候,真正的困难就来了。例如,你想要识别出图像里的小狗,但是要为此设定出一个方程式就很难了。”牛津大学工程系助理专家安德路•维德利说道。
然而对于机器学习而言,识别出这只狗所采用的方法则完全不同。首先会将关于狗的不同角度不同姿势的大量图像输入系统当中,有了这个训练,系统就会很轻易的识别出这只狗来。“从细节到抽象概念,这个过程是很具挑战性的。”维德利说道。然而在机器学习上的进步这几年还是很大的,然而对于创建出一个能够真正“理解”画像的系统,还需努力。
Recognition这个团队使用了四个不同的方法来识别图像,主要是基于微软和法国Jolibrain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研发出来的科技。“1.它能认出各种物体,例如杯子和碟子,2.它能认出人的脸,3.它能发现画中的细节组成,例如线条和颜色,4.并且它还能识别出与图像相关的文本信息,例如元数据,标题之类的。”Fabrica团队的艾塞克•瓦伦廷谈道。
现在经过训练之后,该系统需要持续花3个月的时间分析路透社上的新闻照片,并将它们与已有的数字画像、雕塑和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在这个比对过程中,如果哪个新闻图像与过去的艺术作品比对成功,那么就会将它们收藏进在线画廊中。
在线画廊的网络访问者也可以一起参与其中,共同来帮助这个系统进行照片比对,就是根据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我们正在努力让这个软件可以完全自主的进行自动识别和比对。并且还能够为每一次的配对撰写出一句话来作为解释。”
在泰特美术馆有一个小型的屏幕,可以供参观者们一起来进行图片的比对,最后会将人工比对的结果与机器比对的结果做一个比较。“我们这么做仅仅是想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找出其中的关联性,以及相似性,这个对于我们就是一个实验。”瓦伦廷说。
该小组还希望该项目可以向大众展示出人工智能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因为目前许多人对AI带来的安全隐患抱消极态度。“技术是一种增强工具,你可以借此创建出真正有意义、有美感以及有用处的东西。”
都有二维码 二维码做其他处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