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经历了两天的休息以后,央观科技金融群的分享已经进入到了第6天,昨天,我请大家分享的是美国预测专家纳特·西尔弗《信号与噪声》一书的序言,《信号与噪声》是大数据预测领域一本影响力巨大的著作,该书旨在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从繁杂的海量数据中筛选出真正的信号,从而做出接近真相的预测。

当然,又一次,我被群友的认真、热情和智慧感动了,共有24位群友分享了他们的笔记,在这个噪声嘈杂的时代,能有这么多好朋友和小观一起,每天拿出一些时间来静心阅读,真是很难能可贵。

由于群友的笔记很多,小观分两个图文发出。


  • 江晓浅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在印刷机发明之前,知识的积累和传递十分困难


1.成本高。在印刷机诞生前,书籍就存在了,但是阅读一本书的成本相当高,那时只有贵族阶层才能阅读到书籍。

2.传递时抄写有错误。抄写一代传一代难免有大量错误,甚至还会演变成与原意相反的错误。

3.书籍腐烂的速度快。只有圣经和少量哲学论述保留下来。

印刷机发明后,仅330年时间为人类带来了不可尽数的好处,同时也有几百万人在欧洲战场上丧命


1. 异端宗教文章和伪科学占据重大销量,宗教思想迅速传播,“过量的信息”加速了民族和宗教孤立进程。新教改革导致教会分裂,欧洲陷入战争,17世纪称得上是最血腥的时代。

2.印刷机同样悄然推动者科学与文学的进步,人们可以分享伽利略的科学思想,品味莎士比亚的舞台剧。《朱利叶斯 •恺撒》这部戏剧中“人们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 ”这一思想便广泛传播开来。


3.工业革命带来划时代意义,经济飞速发展。引领 “圣战” 的新教徒们都在学习如何用自身积累的知识改变社会。工业革命主要始于新教国家,而且多半发生在那些言论自由的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可以自由传播,人们也不必对审查制度心存顾虑。这些都是鉴于印刷机诞生后知识和信息的迅速传播。

 

生产力悖论——许多预言从长远角度看算作进步,而从短期角度看则成了倒退;而许多从长远来看似乎可以预知的事情,同时也会妨碍我们进行完美的计划。

生产力悖论是什么?


20世纪70-80年代计算机热不但未能推动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两个领域生产力水平的短暂下降。人们想运用计算机验证数据或建立模型,但是发现计算机可达到的精确度无法替代预测的准确度,因此在推动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上计算机的作用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完美。

专利的数量是衡量科技进步的一大标志


如果一项发明的成本降低了,这就表明我们善于利用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而如果发明的成本增加了,那就说明我们正在噪声中寻找信号,这无疑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时间。

20世纪90年代我们又一次提升了科学研究的生产力。各项研究不再硬钻 “牛角尖” ,计算机开始被用于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数据驱动预测机制可能会成功,也可能会失败


“大数据”的承诺——成功的预测

作者列举了一些他设计的系统成功预测某些事件的结果,小到运动赛事的结果,大到美国总统候选人竞选结果。作者通过4年的调研,得出他之前预测成功的原因一方面是运气,另一方面是选对了调查案例。

“大数据”的陷阱——失败的预测

美国人对卡修斯精神的信仰是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主宰,就在人们在享受着预测成功的喜悦之时,也尝到了失败案列的滋味。比如: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9-11”恐怖袭击事件、全球金融危机、地震预测等。我们天真地相信各种(预测)模式,却没有认识到这些模式在我们进行假设选择时根本不堪一击。原因是我们可能会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而这些方式很可能与这些数据(所代表)的客观现实不相吻合。这些大数据终将推动社会进步,至于这种进步的速度有多快,或者进步的同时是否还会倒退,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 王朝翔

从序言中可以看出,纳特西尔弗先生通过《信号与噪声》一书,不仅为我们普及了有关预测学的知识,更是介绍了一种世界观,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思考问题的方法论。在众多噪声中,这种方法论有助于我们寻找到“有价值的”信号,从而提高预测的成功率,进而规划未来,避免局限视野。“信息越多,问题越多”、“生产力悖论”、“‘大数据’的承诺和陷阱”、“为何未来是我们震惊”,说明了大量的数据所带来的问题,给我们对噪声一个感性的认识;最后提出了本书的关键核心“预测与贝叶斯定理”,为我们面对大数据提供了方法论。其中贝叶斯定力告诉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检验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周详地考虑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假设和看法。

  • 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小董

这是加入央观科技金融爱好者群一周来写的第一篇读书笔记,内容不是很深刻,文采也不是很好,但很感谢这个群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能督促自己去写一些东西,而不只是单纯地看看而已。今天读完《信号与噪声》这篇文章后我有下面三点想法:

通常情况下,许多预言从长远角度看算作进步,而从短期角度看则成了倒退;而许多从长远来看似乎可以预知的事情,同时也会妨碍我们进行完美的计划。预言初始被提出时可能会被很多人看成是一种迷信或者少数人的自导自演,但经过时间的检验预言变成了现实,此时在后人看来,当时的预言虽不受那个时代的召见,但现在想来却正好反映出了当时预言者的思想的进步;但同时许多从长远来看看似可以被预知的事情,如果人们过于受它极小的发生可能性的影响,又可能会因为这个很难可能存在的事情妨碍我们对所面临事项的决策权,从而难以做出客观完美的计划。错误地预测一件小事可能只会影响到个人或少数群体,但如果错误地预测整个学科的发展常会危及整个社会。我们要停止对事物进行预测的做法,并且承认我们的预言有问题。我们喜欢对事物做出预测,而我们的预言却总是出错。

信息量越多人们对一件事实真相就越难达成共识,因此对于一件事情、一个事物、一个人进行评价要坚持自己当初所持有的看法,不能因为接触的信息量越大就不断改变自己的初始看法,因为接触的信息量越大受到主观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现代社会信息超负荷运转,大部分信息都只是噪声而已,而且噪声的增长速度要比信号快得多。有太多假设需要验证,有太多数据需要发掘,但客观事实的数量却是个相对恒量,大多信息都掺杂了叙述者的主观想法。

预测很重要,它连接着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假设并不科学,可证伪的假设才是科学的。这就意味着在真实世界里,假设可以通过预测得到检验。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总会带有主观色彩。要做出准确的预测,首要的前提就是坚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并且执着地追寻它。而预测者的另一个承诺,就是要认识到他无法穷尽对客观真理的认知,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检验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周详地考虑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假设和看法



  • 上海银行 王小荣


在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随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所要做出的预测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预测都失败了,由此付出了巨大的社会代价。“9.11”恐怖袭击事件、2008年金融危机、卡特里娜飓风、2011年日本大地震、禽流感肆虐,这些“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糟糕的预测,也就是说预测者们被众多信息中的噪声干扰,而忽视了其中真正的信号。有些错误的预测会危及整个社会,如同2008年的金融危机,信誉评级机构的预测模式一旦做出错误的假设,哪怕只是一个错误的假设,都极有可能摧毁全球的金融系统。


大多数失败的预测都源自于一种盲目的自信。我们并不缺乏数据,相反的,印刷机和互联网引发的信息大爆炸,使我们拥有的信息多到无从下手,而真实的信息却并没有增加多少,大多数数据都只是噪声。一旦信息增长的速度过快,需要验证的假设也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如果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我们处理信息和分辨信息的速度,情况就会变得危险。面对“过量的信息”时,我们会本能地进行筛选,选出喜欢的,忽略其他的,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很难从大量噪音中分辨出有用的信号。数据展示给我们的通常都是我们想要的结果,而且我们通常也乐于接受这些令我们皆大欢喜的数据。我们主观地、有选择地看待信息,只关注那些符合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期许的信息,但对信息的曲解和真实性却关注不够,我们所作的各种预估和假设要比现实状况简单得多,即使在解决问题时绕不开不确定性,我们也会刻意地回避它,对那些难以测定的风险视而不见,这使得预测在大数据时代更容易失败。


不可否认,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总会或多或少的带有主观色彩,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幻想中却不自知。但仍需要考虑在应用数据建立模型,或是对预测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时,怎样才能在大量噪声中找到信号,尽量做出客观的判断和更加准确的预测。1、为了对某一事件作出准确预测,你对这件事就一定不能带有任何感情色彩,最为客观的人,就是作预测最准确的人。2、人类在预测世界进程时,所作出判断总会带有局限性,认识到这些局限,才能做出更准确的预测。3、充分考虑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在预测中表现出的自信经常与预测的准确度成反比。4、群体预测要比个人预测准确,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总会大有裨益。5、要意识到准确性才是预测者的第一要务,竭尽所能地避免预测向利益妥协。6、客观真理的数量只是个相对恒量,要坚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并且执着地追寻它,同时要认识到人类无法穷尽对客观真理的认知。7、学会用概率的方法思考问题,优秀的预测者总是谦虚而且勤恳,他们能清楚地区分什么是不可预测的、什么是可预测的,他们注重能带领他们接近真相的成千上百个小细节,能辨识出什么是噪声、什么是信号。8、模型是帮助我们理解某一领域复杂性的工具,而不是取代整个领域。9、预测时,我们需要在好奇和怀疑之间寻求平衡。这两者是可以相互协调与融合的。我们越是渴望检验自己的假设,就越愿意承认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存在很多不确定,越愿意承认不可能做出完美的预测,越不会陷入失败的恐慌中,也会有更多的自由让思维驰骋。


贝叶斯定理表明,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检验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周详地考虑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假设和看法。成功的“赌客”以及任何领域中成功的预测者,从来不会以稳赚不赔的心态、无懈可击的理论和极其准确的尺度去看待未来,这些都是失败者的幻想,是过度自信的弊病。成功的“赌客”会把未来看成零星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会像股票行情一样随着新信息的出现而上下浮动。当赌客们能够确保自己的预测不会出差错时,他们才会下注。


  • leo


一、信息越多,问题越多:本部分作者着重描述了信息技术革命与印刷机的关系,并认为印刷机引发的信息大爆炸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世界,同时带来了无尽的好处与无数人丧命。

感悟:虽然稍有夸大印刷机作用的嫌疑,但不可否认信息爆炸对于我们社会的具有深远持续地巨大影响。而信息爆炸又是一把双刃剑,信号隐藏在噪音中难以辨寻。

结合:最近刚刚看过《经济增长的迷雾》这本书,其中也谈到了知识外溢、知识互补、技术的冲击等等,但终究离不开合理的激励。结合本书来看,噪音与信号相互依存同时又可相互转化,最终形成知识及创新技术。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形成这样趋势前的解读信号的能力(即预测能力)

二、生产力悖论:作者表明了,信息爆炸所带来的信息与知识转变成本的增加。

感悟:我们周边充满了信息,自从互联网爆炸尤其是近期像微信平台等信息的传播,使得我们获取信息渠道非常充分。但在众多信息中,找寻规律并形成指导意义,变得更加困难。

三、“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大数据并非万能

感悟:如计算机及ERP在企业的应用一样,看上去高大上的新技术,仍需要时日取得真正的应用效果

四、预测与贝叶斯定理:本书的两大部分

感悟:预测不仅需要证伪,还需要真身感受。比如房地产市场,都说二手房网签量降低了,而实际是因为网签周期延长造成。二手中介签约量则稳步攀升。所以预测有时候还真需要“深入群众”不能只看数据。



  • kepler-央行职员


初看书名,想起本科时学的一门课程<信号与系统>,那么是否这本书就是一本系统工程,信号传输相关的一本书?全书开篇,作者即开宗明义,说这是一本预测的书.那么,是大数据分析,预测?这是一本教你怎么不用spss,r,python,实现大数据分析的一本书?

引言第一部分指出”信息越多,问题越多”.是的,这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看到的,所有热爱知识,爱智慧的人都疾呼:计算机太快了,这是一个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个时代有所忧虑的人,担忧的是,人们越来越不爱看书,倾向于更形象化的阅读(如漫画)和碎片式阅读.作者敏锐的指出,印刷机的发明也曾造成当时的人这一窘境,从手抄本到印刷术,这也是信息的爆炸性产生,传播.我想,作者用了引言很长的篇幅告诉我们的即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信息爆炸的境况古人也曾经历过,正如苏东坡的月亮一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从广谱信号中滤除谐波,屏蔽噪声,拒绝扰动,然后提取出有效信号!

引言第二部分”生产力悖论”,主要说明计算机的利用并没有一直推动世界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在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甚至造成了负反馈.而作者写这一部分的目的应该是强调滤除噪声,保留有效信号的重要性.

引言第三部分”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对于大数据的东西,我了解不多,多是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周涛教授翻译的那本<大数据时代>,引言这一部分我看来,主要论述的是大数据可能存在的”陷阱”, 即一旦我们否认数据处理过程中存在着主观因素,失败的概率就会增加。要提高数据分析的质量,首先要对我们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

引言第四部分”为何未来使我们震惊”, 作者表示说“人们一直都在努力从随机噪声(即无规律的状况)中发现模式”.作者认为 印刷机诞生后,信息超负荷催生了更深层的宗教主义,而更快的互联网甚至会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作者说不同的党派政见颠覆了“信息越多,就越靠近真相”这一信条. 作者认为制定规章制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他也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万灵药.

最后一部分,作者提出了数学公式贝叶斯定理,他认为其内涵远远超出公式的范畴。定理表明,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去检验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周详地思考。而我想,这也就是作者告诉读者的滤除噪声的方法:保持中立性和谨慎的态度,用尽可能多的渠道去应对噪声,得到有效信号.



  • aiszi 

找出规律 预测未来 好像一直是人类热衷于追求的事情  无论是一个人的命运(算卦相面  大数据预测)还是明天天气怎么样(占卜  天气预报) 都是我们迫切想要知道和了解的


《信号与噪声》这本书中从 金融  政治  气象 体育 地震等领域  举例说明人类 对他们做出的一系列的‘预测’行为   对于未知的恐惧  就是人类的一个心结   本质的目的是出于人类的本能  趋利避害   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  人类总是想‘掌控’所有  让一切都具有确定性

粗略的翻看了一下这本书  挺专业的  一天的时间根本看不完 有些东西也不是很理解  只是在我浏览的过程中  我的脑袋里闪现了曾经接触过的  一点儿文字和视频的内容  分享给大家

第一个  一个片段

 

有个小说里面有一段话 大意是“命运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有无数的支流汇入  又从无数的河道中倾泄而出   人类就如同大河中的无数生物  被河水带着从一条河道涌入了另一条河道   这河中的水  就是命运   那些试图预测未来的人  就好像是河流中的大鱼  他们能看清一段前方的路   但也就是在那短短地一瞬间而已   他们能够看清的   住住就是面前的那两三条支流   他们的未来可能就在这些支流中   也可能不在这里

其实在‘命运’的河流中  绝大多数都是泥沙和浮萍  根本无知无识的随波逐流  只有少数的人有所觉醒  发觉到有一些无形的力量在左右着自己   于是他们挣扎  奋斗  却住住是毫无结果  有少数地幸运免被带住了一条幸运的河流  他们还以为这是自己的力量使然  于是俨然以征服命运的强者身份出现   其实他们不过是河中的一只小虾而已  一旦命运转换  这些所谓的‘被眷顾的人’又会重新沉入水底  

在小鱼小虾中有极少数的力量含继续成长  于是成为了比较大的鱼  大鱼中有一些会不经意的跃出水面  适时才会看到一些前方地河流   大鱼中有一些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   会不断坚持着跃出水面   试图看清前方的河流走向   想改变命运的人很多  可是大多数人都茫然不知命运的存在  也不知道自己的努力会有怎样的结果   也许改变命运的努力正是命运的一部分呢  


好比河流中的一个鱼群  整群都向左游  只有少数几条想向右游  结果住住是被鱼群挤死或者又被挤带回原先的方向  真有一两条成功改变了方向的鱼  也多半会因为落了单而无法生存  而且  鱼不是鸟  仅仅凭鱼看到的有限几种未来  又怎么能知道那种就是真正幸运的未来呢 (节选自  《亵渎》 稍作删改)

——这段文字(这本书完成于2006年)是 烟雨江南的《亵渎》其中的一段对话  很形象的描述了  人类 这个生活在时间轴上的生物  对于自身 ‘命运’预测和掌控的思考

第二个 一个视频

       TED “你脑内的两个世界 脑科学家吉尔伯特 泰勒的奇迹”

http://open.163.com/movie/2013/3/6/B/M92INA100_M92INHT6B.html(来自网易公开课)

——这段视频(我看到的时候是2010年)  结合  吉尔伯特 泰自身的经历并由她 很形象的讲述了  人类左脑和右脑不能的功能  当时我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  是从姚仁禄教授的设计课里面  他放给大家看的  还说  我们要去锻炼右脑  锻炼自身的感知能力  比如  准备两个不透明杯子  10粒黄豆(任意的东西 大米 绿豆 甚至10片纸片都可以)蒙住双眼的情况下  用杯子将豆子扣在里面   然后你去感知 杯子里面豆子的数量  然后睁眼掀开杯子去验证对错   这看起来好像就是去‘蒙’或者‘猜’但也许真的能锻炼右脑的感知能力  在你能正确的感知  被子里面豆子的数量的时候  你的感知能力或者说  ‘预测的能力’  能上升一个高度(看起来 好像是 瞎扯 谬论   不过我也没有尝试过  O(∩_∩)O~)

第三个  一篇文章“击败了欧洲围棋冠军还不够,Google人工智能还要继续挑战韩国李世石”

http://www.huxiu.com/article/138359/1.html?f=index_feed_article  (来自虎嗅网)

——这是一篇‘旧闻’(文章呈现时间是2016年1月份)在AlphaGo战胜李世石之前  分享这篇文章就是其中有一段话:

“决策网络”(policy network)负责选择下一步走法,另一个神经网络“值网络”(“value network)则预测比赛胜利方。

这个“值网络”的作用其实是很牛的  对于我们来说“时间这个概念”其实是没有的 他只是我们为了记录一个“地球日的周期单位”而出现的  那么 我们的存在抛开“时间范畴”那就剩下空间了 假如对于我们的这个生活空间 对应有一个更加广泛的“值网络”那就可以起到预测未来“严格意义来说是预测 新的空间将要发生的事情”了 对吧  

假如真的能做到这一步就是  我们能预测未来了  这个 ‘值网络’计算的根据  就是  我们每个个体‘产生的数据’而且我们还要做到 把 信号传递出去  把噪声屏蔽掉  这样才能有正确的  预测结果 

我觉得今天小观的本意也是在这个 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  让大家去接触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预测  怎么去预测    基于哪些数据去做   哪些数据是信号(好数据)哪些数据是噪声(坏数据)以及运用贝叶斯定理作为‘工具’来计算数据并得出预测的结论  


其实还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  结合应用  电脑擅长的是计算 逻辑思维 有点类似人类的左脑  那对于感知 (判断一个人的心情是不是不好  周围环境的气氛是压抑还是兴奋)电脑还比不上 人类4-5岁的孩子   不过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  是发展的趋势 正向我们高速驶来  他也许是潘多拉的盒子  也许是一扇上帝之门   结局未知   那么   是不是我们也最好先‘预测’一下呢 



  • 王洁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1440年,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印刷机*,这项发明使普通民众能方便地了解信息。

▎印刷机使书籍传播更加容易。∥早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机之前,书籍就已经存在了,但当时书的数量和读书的人都很少,书籍只是贵族阶层的奢侈品。因为抄写员每次只能抄写一份副本,复制一份原稿的费用大约是每5页1弗洛林(一种金币,1弗洛林约合200美元),因此像你现在读的这本书,在当时可能要花费20 000美元才能得到。∥而且,经过无数次的抄写,书中难免有大量的抄写错误,这些错误代代相传,成倍增加,甚至还会演变成与原意相反的错误。

▎*预言来源*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朱利叶斯•恺撒》在这部戏的前半部分,恺撒接收到各种各样明显的警示,他称之为预言(比如“留心3月15日”),这些预言预示了他的加冕礼可能会演变为一场屠杀。恺撒当然不会在意那些预言,他始终自信地认为,这些预言只是预示着别人的死亡,否则,他当时就会留意。结果,恺撒遇刺了。

▎*精华启示* 人们照着自己的意思解释一切事物的原因,实际上却和这些事物本身的目的完全相反。这句话对于所有正在对自己新发现的大量信息进行选择的人,都不失为一条好的建议。人们很难从干扰他们的噪声中分辨出有用的信号。

 

生产力悖论

▎*生产力悖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热非但未能推动经济和科学的发展,反而造成了两个领域生产力水平的短暂下降。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生产力悖论”。

▎*涨姿势* 科学发展比经济发展更难判定,但科技进步有一大标志,即专利的数量,尤其是与研发投资相关的专利数量。如果一项发明的成本降低了,这就表明我们善于利用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而如果发明的成本增加了,那就说明我们正在噪声中寻找信号,这无疑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时间。

 

“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

▎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无非是预测的失败或成功。

▎美国人对卡修斯精神的信仰: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主宰。

 

为何未来使我们震惊?

▎人脑能力非凡,其信息存储量或高达3千兆字节。人脑的存储量不过是全球每天所产生信息量的百万分之一。因此我们对自己记忆的信息一定要精心挑选才行。

▎*信息使人分歧更大* 信息超负荷催生了更深层的宗教主义。现在,那些不同的宗教思想可以通过更多的信息、信念和“证据”得到证明,而且更难以容忍反对意见。同样的情况似乎到今天都一直存在。美国的党派政见分歧开始加剧,这种分歧也许会随着互联网的出现愈演愈烈。

 

预测与贝叶斯定理

▎预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连接着主观世界与客观现实。

▎*贝叶斯定理* 这一定理表明,我们必须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我们的想法,以不同的方式检验我们的想法。我们要坦然面对各种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周详地考虑我们对一个问题的假设和看法。

  • 全文广-国祥人寿筹备组

第一次参加学习,提交学习笔记,感谢央行观察提供这样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我想,学习交流群这样一种方式,正好贴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就是在被噪声围绕的环境下,我们如何发现自己需要的信号,如何掌握知识而不是被信息绑架。

我的笔记分两个部分,一是对作者观点的摘抄,当然正如作者所言,面对过量的信息时,我们会本能的进行筛选;二是自己的一些体会。

  • 作者观点摘抄

(一)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1、共享信息的不断增长,反而加速了民族和宗教的孤立过程。

2、面对“过量的信息”时,我们会本能的进行筛选,选出喜欢的,忽略其它的,与同道中人为友,与意见相左之人为敌。

3、历史证明,印刷机印发的信息大爆炸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好的世界,因为它仅用了330年的时间久带来了不可尽数的好处,而与此同时,有几百万人在欧洲战场上丧命。

(二)生产力悖论

1、一旦信息增长的速度过快,而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尚且不足,情况就会很危险。过去40年的人类历史表明,把信息转化为有用的知识可能还需要很长时间,一不小心,我们就有可能倒退回去。

2、通常情况下,许多语言从长远角度看算作进步,而从短期角度看,则成了倒退;而许多从长远看似乎可以预知的事情,同时也会妨碍我们进行完美的计划。

(三)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

1、一个美国人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对卡修斯精神的信仰:我们的命运由我们自己主宰。

(四)为何未来使我们震惊

1、人类比其它动物更需要发现模式,但人们一直在努力从随机噪声(即无规律的状况)中发现模式。

2、人脑能力非凡,但IBM称,人脑的存储量不过是全球每天所产生信息量的百万分之一而已。因此,我们对自己记忆的信息一定要精心挑选。

3、万维网这样的复杂系统有这样一个特点,不像那些相对简单的系统容易出错,但是一旦出错,必定是要命的大错。

4、我们的生物本能有时会对这个信息丰富的世界难以适从。所以,我们需要积极努力坚持自己所持有的看法,这样才有可能将重返信息负荷状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甚至消除这种可能性。

(五)预测与贝叶斯定理

1、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做出完全客观的预测,因为这些预测总会带有主观色彩。

2、我们主观的、有选择的看待信息,但对信息的曲解却关注不够。我们以为自己需要信息,但有用的信息却寥寥无几。

  • 个人体会

1、前两天一个朋友在朋友圈说,“当知识俯拾皆是的时候,区别就在于见识”;昨天在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哪些知识可能让你变蠢》。包括自己的一些切身感受,都反映出信息负荷的影响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警醒,人们在反思信息和知识的差异。

2、面对海量信息,以及接踵而至的新技术、新概念,容易让人迷失、让人急躁,让人盲从。

3、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海量信息以及以这些信息为基础的新技术手段将会让这个世界的变化(不论是好还是坏)更快,而且这种变化的能量表现将会愈发凶猛,作为个体必须要做好终生学习的准备,而且筛选信息将变成人的核心能力之一。

4、作者称要坚持自己所持有的看法,这样才有可能将重返信息负荷状态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但是,这似乎将变得越来越难,因为你将面对四面八方观点的冲击,不断动摇和改变你既有的看法。因此,宗教的价值和意义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宗教的普及将会加快(仅是个人观点)

5、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云计算等等,来势凶猛,将会给社会和世界带来巨大的变革,这点是无疑的。金融行业深处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必然要积极面对这些变化,积极探索应用和创新,但是不必事事跟风,还是要有人能静下心来思考本行业真正的痛点。

  • 信号与噪声-序言-读书笔记-by三千世界

信息越多,问题越多

这里再次验证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观点。印刷机的诞生,让知识传播更便捷,但也为犯罪、战争、冲突提供了便利。非常类似德与才的辩证关系。当科技使用者的道德无法满足一定的标准时,科技在他手上就变成伤人的利器。

“与此同时,人们一下子接触到大量的新思想,这难免会产生诸多混淆。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和分辨信息的速度。共享信息的不断增长反而加速了民族和宗教的孤立进程,其速度之快不禁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过量的信息”时,我们会本能地进行筛选,选出喜欢的,忽略其他的,与同道中人为友,与意见相左之人为敌。”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是哲学家历来争论不休的辩题。但是人作为社会动物,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信息不可避免的对他的世界观塑造产生影响。科技推动信息的便利化传播,当人的道德操守不足以让技术产生全面正向的作用时,糟糕的信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其中的一些唤起了部分人心中的阴暗成分,由此也引出了另一个更经典的哲学辩题:人真的可以做自由的选择吗?他的选择究竟是出于他的自发本意,还是体现了他所接受和认同的信息的综合?究竟是我们选择了信息,还是信息选择了我们?

  • huang-建行的学习笔记

整篇前言中,我只为““大数据”的承诺与陷阱”有所触动。我们处在一个不谈大数据便显落伍的时代,但很多管理者从大数据中获得的是更多细节而非战略,或者以“大数据”来验证某些判断。另外,等你得知所有的数据都可能被使用,作为一个透明人,一旦想起,会不会有某些不安?

  • 清澈的空气人行

作者谈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果没有科学分析处理手段信息越多问题越多。由符腾堡的印刷机发明拉开了近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大幕,改变了原先靠手工抄写保存传播传承人类知识积累的状况,降低了知识传播的成本。带来科学和经济的发展指数级增长。近年来每天生成的数据字节以兆亿为单位,信息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处理速度,在正确的信息快速传播的同时,新技术也为错误的信息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去筛选甄别,进行分析。

2.数据驱动预测机制不是万能的,要提高预测准确率,首先分析预测者要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实践经验积累。作者作为数据分析统计领域的专家有相当丰富的实践案例,但他认为成功与选对案例有关,成功需要不断失败的积累。比较成功的案例如譬如气象预报,博彩和体育竞赛预测。金融危机,已经发生的大地震,还有一些只是在医学实验室验证的假设都是预测失败的案例。作者认为,大数据终将推动社会进步,但这种推动力有多大,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还是带来的负面影响危及社会发展,“这些都取决于我们自己”。重要的不是数据,而是运用数据分析预测的人。

3.人的防御机制可以把信息超负荷社会简单化的能力。信息越多就越接近真相的说法未必靠谱。因为今天的信息里大多数都是无效的噪声。现在的状况就和符腾堡印刷机发明后的情况类似,信息传播速度快了,但泥沙俱下。

4.预测在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预测是人类共同的事业,无处不在。预测重要是因为它连接主观与客观。准确预测的前提就是坚信客观真理的存在,并且执着地追寻它。同时认识到他无法穷尽对客观真理的认知。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央观科技金融群学习笔记D6 大数据《信号与噪声》(上)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