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创校计划书

【编者按】

基于过去两年多对高中筹备工作的反复思考,我本人决定脱离华德福教育体系,在辛庄师范下面创办一个独立的中学实验班。我将继续祝福和支持南山未来的发展,我负责的中学实验班,与南山未来的高中并行不悖,可相互启发和相互促进。我作为已经九年的华德福家长、及有七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对华德福教育一直持感谢和欣赏的态度,只是到了今天,我觉得有必要跳出华德福教育的框架,更深入地思考和实践新教育,条件成熟时,孵化出一所将书院传统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新教育实验学校。在此发布《创校计划书》,不想伤害任何人,而只有一个目的,希望感召愿投身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重建的同道,为此目标共同努力。(中霖)

 

让历史开展起来!

为创建一所“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新教育实验学校”而努力

 

“新教育实验”始于2000年朱永新教授出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朱永新教授对现行教育的批判、反思及对行动的渴望,引发了中国民间教育实践者的热情响应,随着实验推进,有一个核心问题越来越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我们在探索具有国际适应力和竞争力的优质教育的时候,如何培养出青少年的“中国心”?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缺乏传统文化滋养的孩子,哪怕自诩为“世界公民”,终归是肤浅片面的,既难奉献独特价值,也难真正走远。断绝传统文化之根的孩子,是“空心”的孩子,将来是漂泊的灵魂;割裂文化传统,一味地追求现代文明和科技创新的国家,是“空壳”的国家,是精神萎靡的国度。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我们创建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纲要第四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当中,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适时启动课程标准修订和课程开发的研究论证、试点探索和推广评估工作。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

纲要第五条(“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提出了师资养成的新目标:

“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增加传统文化教学和研究人才比重,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新教育实验”重在行动,将率先在北京郊区创建一所“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新教育实验学校”。现将该项目的行动方案发布,真诚邀约有志于中国教育改革和文化重建事业的同道,汇聚京郊,为创办一所令世人尊敬的学校而共同努力。

 

一、我们是谁

我们目前只有一个小小的学校筹备组,在今年9月,只有一个小小的中学实验班,十几个孩子,不公开招生。在2017年9月,如果准备充分,我们将同时开办小学实验班、初中实验班和高中实验班,然后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1年),办成一所包含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教学一贯制的学校。

这所学校是现代教育与书院传统的结合,实行小班制教学,每个班级学生限制在24人左右;并尽量控制办学规模。学校将来最大班级数不超过30个班,即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十二年级,每个年级最多2个平行班,幼儿园最多6个班。

我们不是“贵族学校”,我们的学费标准将参照北京民办学校的一般水平。并且我们将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支持家境贫寒但品学兼优的孩子上学。

我们的发起人:


名誉校长:朱永新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叶圣陶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兼职教授。

执行校长:黄明雨

资深出版人,北京立品图书有限公司董事长。辛庄师范创办人。曾参与创办北京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有七年的教学一线的工作经验。

 

二、我们的课程设置和专家团队

朱永新教授说:“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课程变革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研发卓越课程在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中,是一个受到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基础性项目。所有的行动,一旦能以课程来推动,就必然做得更为严密,走得更为踏实。”

“新教育实验”倡导的卓越课程研发,是指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新教育实验”建构的卓越课程体系构架,以民族、国家、人类生存与发展为背景,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作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

当我们以中国文化为主体来设计课程,将书院传统带入现代课堂,需要对以上课程进一步整合。具体落实在如下这张课表上: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上午

8:00-8:30

晨诵课程

8:40-10:30

长课程

长课程

长课程

长课程

长课程

11:00-12:00

外语课程

外语课程

外语课程

外语课程

外语课程

中午

休息和自由阅读

下午

14:30-15:20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15:30-16:20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短课程

结束

回顾和总结

 

关于“长课程”

在这里,“长课程”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课程时间相对长,近两个小时;二是每个学期(20周)设置5个主题版块(每个版块4周)作为“长课程”,进行主题式教学。一方面避免知识的碎片化,打破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另一方面突出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是从大处着手,用整体观照局部。将来这所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每学期都设立如下5个主题的“长课程”版块:

(一)《经典》(或《经典故事》)

何谓“经典”?经者,常也。简单而言,“经典”有两个特征:一从外在来看,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大浪淘沙,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涤荡,各民族文化当中最精华的内容都留存在经典当中。二从内在来看,经典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正是因为它的字里行间记录着不变的“常道”。按照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变”和“变化”并不对立,而是可以共存。尽管时代永远在变化,日新月异,但不论怎么变,天地之间有永恒不变的常道,因此,“传统”与“现代”并不对立。人类文明就像一棵大树,旧的从来不死,新的不断涌现。懂得了天地之间的常道,做人就有了根本,就能够以“不变”应“万变”。自古以来,各民族(无论是中国古人,还是犹太人、阿拉伯人)都以经典为教学的重要载体。

在我们这所学校,以学习中华经典为主,兼学希伯来经典、古希腊经典、阿拉伯经典、印度经典等各民族的优秀经典。学习的方式,不是刻板的死记硬背,而根据孩子年龄的特点,以故事、读诵、解经、会讲等不同形式展开。

《经典》课的首席指导专家:

王镇华老师,年近七十,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师从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曾在台湾中原大学任教,乃古建筑专家。为了给年幼的女儿一个承诺:“爸爸许你一个清新的社会。”放弃教授之职,以喝稀粥的精神,回到家里创办书院,一晃二十五载。著作:《黄河性情长江行》《百年中国的反省》《两岸文化的关怀》《觉者之路》《生活里的智慧》《明珠在怀》《有主有体,活得感心》《道不远人,德在人心》《中国建筑备忘录》《跟小元谈中国建筑》(金书奖)《书院教育与建筑》(金鼎奖)《空间母语》(金鼎奖)等。

王镇华老师不仅受过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训练,更有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深厚学养。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超越了狭隘的“国学”概念,他既肯定西方宗教的积极作用,又能清晰地指出它的偏差,更透澈地指出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局限;他避免儒家、道家、佛家的概念化,实际上是避免中国文化的僵化,而直指中国文化的大根大本。“回看天际下中流”,王老师通过自己的生命实践,指出生命的整合要落在人格上,而不是片面的知识或灵性的追求。“天赋人格”是立体的,比西方现代文明强调的“天赋人权”要充分。“天地人”贯通,在文化传统上就是中道,在政治智慧上就是王道。中国文化就是中道的文化。这个世界要跳脱现代文明的困境,必须靠中道的文化。

 

(二)《历史》(或《神话传说》)

受现代学术观念的影响,历史似乎成了一部考古学。而在中国文化的脉络里,历史是活的大生命,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历史里,都是人类历史长河的一滴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人类历史峰回路转。如何看待历史,如何看待未来,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议题。现代人的浅薄,第一个原因是切断了“天人关系”,没有敬畏之心;第二个原因就是切断了历史,自以为比古人有智慧。中国古人要读的书,首先是“经”,其次是“史”,“经史同参”,可以帮助我们通古今之变,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

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而言,“时间”“空间”的概念还很模糊,所以,神话传说就是适合他们的历史。人类的文明,就是通过历史叙事来传承的。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没有学校,但已经有了教育。在夜晚的篝火旁,酋长给部落里的孩子们讲遥远的传说,那就是历史教育。

《历史》课的首席指导专家:

秋风老师,本名姚中秋,著名学者。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弘道书院山长。曾致力于译介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和普通法宪政主义,近年致力于儒家义理之阐述与中国治理秩序史之研究。已出版著作:《立宪的技艺》《为什么是市场》《权力的现状》《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儒家宪政主义传统》等。已出版译著:《哈耶克传》《财产、法律与政府——巴斯夏政治经济学文粹》《法国大革命讲稿》《法律与自由》《普通法与自由主义理论》等。

秋风老师学历史出身,却长期从事经济学、法学和宪政理论方面的研究,历史学一直是他持久的兴趣。他从西学,回到中国史学的传统,他的《国史纲目》一书就是对钱穆先生的致敬之作。孔子晚年志在《春秋》,目的是“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拨乱反正,彰显王道。今天,“人类已进入世界历史之中国时刻,”正如秋风老师在一篇演讲中说道,“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传统和丰富政治智慧的新兴大国,主动权在中国手里。唯有透过内修文德,中国文化之复兴也即‘新生转进’,中国才有意愿、也才有能力见义而勇为,外平天下,膺承中国的世界历史天命。”

 

(三)《语文》

多年来,对中小学教育反思和批评最多的是语文教育。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然而,直至今日,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品质仍然并不能令人满意,在这一点上,两岸的状况差不多。正如台湾著名国文教师林明进老师所言:“就写作力而言,背后是文字力、文学力和文化力的支撑。学生的写作水准普遍差,关键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太浅。而这是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的通病。”因此,要想提升语文教学的品质,教师需要补传统文化这一课。

在我们这里,语文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有每日的“晨诵、午读、暮省”,以及《经典》和《历史》课,我们每个学期用四周的“长课程”时间将一个学期的《语文》教科书学完(平日可用“短课程”时间辅导),从中国文化的立场来整合现代语文知识,帮助孩子在已经被割裂的古今两种语境中自由出入。

 

《语文》课的首席指导专家:

林明进老师,著名国文老师,在台湾建国中学任教三十余载。台湾教育部门高中国文课程修订委员,台湾联考作文命题组成员,曾获教学卓越奖、台北市语文类优良教师、赵廷箴文教基金会第一届高中优良国文教师等上百种优秀教师奖项。任大学学测、大学指考国文科答案研判委员及语文竞赛各级作文评审多年。每年进行各种演讲达百场。著有《学“生”的故事》《自然而然的写作力》《古文观止鉴赏》等作品。

林明进老师也是台湾奉元书院鋆老的学生,跟随鋆老三十多年,听鋆老的课,用他的话来说,从“青春期”听到了“更年期”。林老师是农家子弟,他父亲和他说,希望用三代的时间,把稻香变书香。而今,林老师是台湾最著名的高中里最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剑桥大学深造。林老师与其他的中学语文老师最大的不同,是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在中华书局组织的“中华诵”厦门专场,听过林老师课的老师反馈道:“林老师对《论语》的解读非常专业,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学教师的层次。他对学生上课的内容,也跟我们绝不相同。没有这边的套路:导入啦、讨论啦、难点解决啦……只有一件东西:孔子到底说了什么,怎样理解孔子的言说。我个人更喜欢这样的课堂,没花哨,有干货。我们太看重教的技艺,而忽略了对经典的深入研读。”

 

(四)《数学》

大家都承认,《数学》这门学科,孩子的差异性很大,有许多人一辈子对数学望而生畏。特级教师孙映柏老师却轻松地说:“数学没有那么难,现在娃娃们都怕学数学,是我们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了。”数学这门学科的本质是什么?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甚至提到,数学等课程也要和中国传统文化作结合,到底怎么结合?对于数学,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定义,一般而言,称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态的一门科学。孙映柏老师是天水人,所以很自然懂得“阴阳”的思维方式,他给出的定义:数学就是在空间中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学问。孙老师说:“我们现在熟悉的数学这门学科是西方人的发明和创造,但我们可以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把握它,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阴阳的思维观念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以前似乎它只用来算命、看风水,现在它也可以进入到数学和科学领域,只有这样,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才真正激发出来了。”

确实,《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而《易经》的思维方式,除了有掌握“不易”(不变)、“变易”(变化)这两大原则之外,还有第三个原则,那就是“简易”——再复杂的问题,我们也可以从整体入手,把它变得简单化。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可以做到帮助孩子在中西两种思维方式中自由出入,而这是未来中国人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数学》课的首席指导专家:

孙映柏老师,数学特级教师。曾任甘肃礼县师范(陇南师专)教务主任、副校长,及甘肃省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兼中师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教育艺术研究会会员,《数学教学研究》杂志编委,中/英甘肃基础教育项目专家组成员。有着四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儿童心理、数学教育有自己独到的研究。曾参编全国性的“中师趣味数学”;参编和培训中/英九义教育《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和《小学数学教学策略》。1985年获甘肃省园丁奖,1995年获中师曾宪梓基金会二等奖。

孙映柏老师不是《易经》专家,我们也不是要把《数学》课变成了学习术数、占卜,而是把现代数学教育学放在一个更宽广的思维空间当中,不是只会指导孩子做题,而是培养孩子的智慧,尤其是在掌握现代数学这门非常讲究逻辑理性的学问的同时,让孩子的思维变得开放、有弹性。这个想法,落实到日常教学当中,最困难的还是现有教师的补课和提升:一方面,做到对现有的课程大纲有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会举重若轻,老师教得轻松,孩子才学得轻松。

 

(五)《科学》(或《自然》和《博物》)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C.P.Snow)指出,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相互不理解的鸿沟,而这种文化的分裂对社会是一种损害。他认为产生文化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对专业化教育的过分推崇,从而,要改变文化分裂的现状,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当老师和学生对科学史和科学哲学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就会认识到“科学并非绝对正确”。正如英国在国家课程设置委员会发表的指南中,指出“科学是一种人类的建构”,“学生应逐渐认识和理解科学思想随时间的变革,以及这些思想的本质和它们所得到和利用是怎样受到了社会、道德、精神和文化‘与境’(context )的影响,而它们是在这样的‘与境’中发展起来的;在这样做时,他们应开始认识到,虽然科学是对经验进行思想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却不是唯一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唯物论和科学主义的观念影响下,我们简单地把“科学”等同于“正确”,因此,容易形成思维方式的固化。我们需要既尊重科学的精神和人类科学的成就,又不至于陷入到对于科学思维的执着和迷信,而这应当是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带给孩子们的一种眼光。

《科学》课的首席指导专家:

刘兵老师,教育部高中科学课程标准专家组成员。曾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科学史理论家,科学传播研究学者,国内著名“科学文化人”之一。

顾名思义,“科学”是分科之学,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更需要让孩子们对科学这门学科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尤其是对近代科学兴起之前,人类是如何认识自然的。西方的博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传统,进化论、植物学、生态学等等都是从博物学中诞生的。而中国古代也有“博物学”(“多识之学”),孔子劝学生学诗,其中一个好处是“能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尔雅》《论语》不仅是儒家典籍,也是“多识之学”的基本文献。中西的博物学,在“物”的层面较为相似,但西方的博物学走向了扩张、征服、利用、改造,而中国文化始终怀有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中国的“博物学”通向了“人”学,通向君子修养。这种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生命信念,将帮助当前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回归和谐。

 

关于外语课程

中国文化的立场是天下立场,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基于这个立场,我们认为不同特质的文明是相互融合的,而不是党同伐异、你死我活。世界是多元的,同时是一体的。孩子们需要了解不同特质的文明,将来成为和平使者,拥抱这个世界。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可以初步掌握三至四门外语。

在我们这所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十二年级,关于外语的学习,逐步形成如下外语教学大纲:

小学一至三年级,学习日语。通过歌谣、故事和文化习俗,让孩子们掌握初步的日语基础,并对日本文化有初步认识。

小学四至六年级,学习英语。通过歌谣、游戏,以及口语、听力、阅读和写作的练习,让孩子们掌握初步的英语基础,并对英语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初中七年级至九年级,学习法语。通过听、说、读、写的练习,让孩子们掌握初步的法语基础,并对拉丁语系的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有一定的认识。

高中十年级至十二年级,让学生再选修英语、日语、法语,或者学习一门新的外语,比如德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土耳其语等,为进入高等教育作相应的准备。

 

关于“短课程”

在这里,“短课程”有三层意思:一是指课程时间相对短,为50分钟;二是大多数“短课程”的主题贯穿整个学期,每周都安排1-2个课时;三是指“短课程”的主题相对多元,许多课程到了高年级,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选修、灵活安排。具体而言,这些课程除了有手工(高年级有木工、缝纫)、农耕、烹饪、体育、西方绘画(高年级有雕塑)、戏剧和京剧等,主要突出如下四门课程(课程思路暂不展开论述,先简单介绍一下指导专家的情况):

 

(一)《礼乐》课,首席指导专家:

刘森老师,著名演奏家、指挥家。年近八十,曾任中央广播民族管弦乐团演奏员指挥、中国广播艺术合唱团指挥、总政歌剧团指挥、总政交响乐团指挥、中国电视爱乐乐团指挥。刘森老师曾在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唐明皇》中担任音乐总监,实现了“重现唐代音乐”的梦想。他以唐代历史文化为根据,以现存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珍藏的唐代乐器为依据,结合现代乐器制作技术,组合成了中国古典音乐演奏形式——大唐乐队,实现了几代人的艺术愿望,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在担任《东周列国》音乐总监中,他又为演唱先秦文化的瑰宝——《诗经》谱曲,他指挥的由偏僻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音乐老师组成的“马村女子合唱团”,在中央音乐学院纪念沈湘教授的音乐会上得到了音乐界的好评。

刘森老师热心音乐教育,经常深入到各大学、中学中去传授音乐知识。他广博的音乐才能、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深受学校师生的欢迎。刘老最大的梦想是组建一支既能教学,又能演奏的高水平的中国古典音乐的专业队伍,复兴中国人的乐教。

 

(二)《书画》,首席指导专家:

王林海老师,中国书画家和传统文化学者,承继中国书道之法脉。二十多年来,潜心修学,对人类心性艺术史有独到的见解。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基于“心物一如”的生命观,因此,与西方人的美学观念不太一样。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因此,中国人的艺术是乘物游心,人人都可以“游于艺”,而美是从生命里头长出来的,就像电影《百鸟朝凤》里的焦三爷所说的:“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不是吹给别人听的。”而当我们把生活、生命、文化慧命打成一片,人人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艺术家。就如那位焦三爷,他就是了不起的艺术家,同时他是一个每天要下地干活的农民。

王林海老师不仅自幼学习传统书画,而且对西方艺术有深入的了解,他认为:“文化要化育的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显出的就是一个人的心性,那么,承载心性的就是文物(即艺术品)。”王老师冀望借书道的生成与发展,开启学生的文化智慧与生命智慧。他在《一管笔 :活出中国人的精神》中这样写道:“书道作为‘游于艺’的用心之道, 它是要建立起中国人观看天地人生并获得良知良能的自觉,这是一条水归其壑的觉悟之路。”

 

(三)《武学》课,首席指导专家:


马世琦老师,11岁开始学拳,师从文肇楠、关秉公先生,至今已70高龄不曾就过医。功夫精湛,德艺双馨,淡泊名利。马老22岁起开始教拳,至今已教拳近50年,他结合自己对形意、内功、中医和传统文化的理解,去除旧弊,提粹精华,化繁为简,总结出八式桩功和八式动功,简单易学,使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普通人都可以快速入门,诚可谓大道至简。

中国的“武学”精神在于“止戈”,习武不是为了欺负人。过去前辈经常讲 “无德者不教”, “有德必有得”,因此内功心法很少传授。但是马老秉承师教,以利世济人为怀,始终悉心传授、因材施教,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学生弟子遍布世界各地。少年习武,可强健体魄,培养意志,终身受益。

   

(四)《中医》课,首席指导专家:

李辛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天津中医药大学心身医学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专长方药、针灸、静坐和心理咨询。他有丰富的中医临床与教学经验,立足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脾胃论》、《温病条辨》等传统经典,学习历代各家所长,取验于临床,并致力于提升临证能力的教学与中医常识的普及。著有《儿童健康讲记》等作品。

李辛老师是这个时代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他认识的中医,不仅是“中国之医”,更是“中道之医”。他不仅有佛道两家很深的修为,而且对西方的自然医学有深入地了解。他和法国中医师Claudine合著的《回到本源——古典中医启蒙对话录》一书,充分体现了他对医学的洞见。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学习中医,可以帮助孩子很好地建立起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

 

三、我们能提供什么

我们这所学校,尽管在北京,但是位于北京的乡下。我们解决不了北京户籍,也提供不了诱人的高薪。我们只能提供一般的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但对于年轻人,我们可以为您提供迅速成长和难得的学习机会;对于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资深教师,我们可以为您提供生命整合的可能。——生命需要整合,不仅是知识的整合、身心灵的整合,更需要人格的整合,而这需要中道文化的帮助。

我们现在有3个工作岗位,虚位以待:(一)高中语文老师;(二)高中数学老师;(三)高中外语老师(精通法语和英语),经过面试后,今年9月开始试用。

我们还需要一批愿意成为我们学校未来教学骨干的专职教师,但无论您是否有教学经验,我们都提供一年制的脱产学习的机会,委托辛庄师范免费培训。虽然是免除学费,但我们有如下要求:


【培训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

【学制】一年

【学习内容】


一、集体生活。为人师,首先要懂得生活。所以,在校期间,须住集体宿舍,自己动手种菜,轮值做饭,互相照顾,互相爱护。


二、研讨与自修。对于成年人来说,超越自我,比孩子的成长更不容易。成年人价值观已相对固定,谁要说服谁,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通过一起深入的研讨,彼此聆听,有可能会有所转化。故通过类似读书会的形式,围绕基础教育的教学研究,对所学课程和一些重要的主题,层层深入,将有所收获。

每天(周一至周五),有一个时间段(两小时),大家进行研讨。课程之外的时间,主要是阅读和自修。


三、“长课程”和“短课程”。集中在五门“长课程”(《经典》《历史》《语文》《数学》《科学》)和若干门“短课程”(《礼乐》《书画》《武学》《中医》等)。关于这些课程的指导专家,除了以上已介绍的专家,我们还有更多的专家资源。

四、对华德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育体系的学习。

五、时政报告和各类文化学术讲座。周末或平日的晚上,会有不定期的讲座,可扩展我们的视野。

【文具费】学费免收,文具费需根据具体情况另行缴纳(比如购买乐器、笔墨、纸张等费用,需要自理)

【生活费】另行通知。(包含住宿费、伙食费等,学员统一缴纳,集体推选管理员自行管理)

【开学时间】2016年9月5日(周一)

【学期时间】从2016年9月,到2017年7月,分上下学期,中间有一个月的寒假。

 

四、加入我们

【招生对象】

性别不限,所在地区不限,年龄在25岁-40岁之间,愿投身基础教育领域的有志之士。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可突破年龄限制。

【报名方式】

报名表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家庭所在地址

婚姻状况(未婚、已婚或离婚)

是否有孩子

状况:

家属姓名

年龄

职业

健康状况

    :

历:

时间

学校名称

所学专业及学习情况

历:

时间

单位名称

所任职务及工作情况

简单的自我介绍:

 

兴趣爱好

此生志向

推荐人:

姓名:

职业:

推荐语:

推荐人:

姓名:

职业:

推荐语:

联络电话

电子邮箱

一、 填写报名表:

请认真填写报名表,连同个人照片一幅发到如下报名邮箱:13711438805@126.com

咨询电话:李老师,18513157731

二、 在提交报名表的同时提供作文一篇。

作文题目:《我读陈独秀》

请阅读陈独秀的三篇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42422f0102x4nh.html

结合自己学习经历,以及对当前教育的认识,写一篇读后感。

篇幅不少于1000字。

三、 从即日起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日期:2016年8月10日。

四、 笔试和面试时间:2016年8月16日(周六)

中国的教育改革和文化重建事业,任重而道远。梁漱溟先生说:“我生有涯愿无尽,心期填海力移山。”要把这所学校办好,将历史开展起来,需要一群愿效仿先贤的“愚公”,希望你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员:)

 

 

                                                                北京体元新教育实验学校(暂定名)

                                                                                                             筹备组

                                                                                               2016年7月10日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一份创校计划书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