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竞聊文学之闲笔

↑ ↑ ↑ 点击上方 『 默 读 铭 记 』免费订阅 谢有顺老师在讲课时,格外提到了“闲笔”,有时我们称之为“陪笔”的


这也让我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写作,发现谢老师所言非虚——如果细细审阅,会发现有些小说写得密不透风,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看上去节奏明快,情节紧凑,其实并不“自由”,缺乏小说应有的美感


瞧,他用上了“自由”这个词,还说看一个作家写小说到底自不自由,有个取巧的地方,就是看他有没有闲笔,而从作者是否敢用闲笔,又可反向佐证出他所涉猎的知识面是否广泛杂博,是否是个做学问的“杂家”


也许,写得“紧密”的作者不只我一个,所以今天专门来谈谈“闲笔”,似乎是很有必要的


那么,闲笔是什么呢?一般说来,闲笔是指小说中非情节性的因素

有时指次要的,交待因果的情节;有时指次要的人物事件;有时指对生活中实有情景的随意点染;有时指一段闲谈、一段闲论或一处闲景、闲话


“闲笔”在我国可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最早出自于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之口


金圣叹的“闲笔”是指小说中关于非情节因素的描写,他认为“闲笔”能“向闲处设色”


如果一个作者,将闲笔运用得好,往往能体现作者在驾驭题材方面的高明之处,能张弛有度地展现小说之美,也能充分体现作者的审美情趣


可以这样解释,闲笔应该是小说中正笔之外的闲逸之笔,往往表现为紧张激烈的情节之余对于场景或人物的白描,叙述之外的抒情,以及看上去似乎无关主旨的谐语


授课的老师谆谆教导:好的小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

这说明故事对于小说成败的重要性,但这句话并不是反其道而成立的——有了好的故事,并不代表写作者一定能成就一篇好的小说


如果作者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故事情节的生动曲折,只选取故事色彩浓烈的那部分来呈现,遗憾的是,这样很可能会忽略掉散落在情节之外的那些“非情节因素”,那些同样富有极高审美价值的“宝藏”,就这样被抛弃被雪藏


善用闲笔的作家很多,比如汪曾祺,他便是很会用“闲笔”来增强小说韵致与感染力的作家,他曾有一篇短短的《受戒》,看上去,小说情节并不紧凑,布局也不算严谨


但在《受戒》结构松散自由的叙述之中,我们领悟到种种闲笔之美,比如在介绍三和尚的聪明时,讲到他不但经忏俱通,而且有“飞铙”绝技;讲他为妇女们唱山歌小调,以及当地的和尚与妇女私通的风俗;看上去枝蔓纵横,但错落有致,闲闲拈来,让读者真正体悟到什么是从容之美的阅读体验


在小说中,闲笔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行为,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叙事行为


谢有顺老师举了《红楼梦》中一个例子,宝钗问母亲,这次是去姨妈家住还是去姑妈家住?其实宝钗心里哪会不明白她们将到哪家住呢?但这样母女闲话,娓娓叙来,使得小说体现了它广泛的真实性原则


当然,闲笔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故事衔接更生动,不生硬,过渡圆滑而自然


还是拿《红楼梦》举例,“刘姥姥进大观园”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章节,初看,乡下来了个穷婆子,似乎与富贵亲戚贾府关联不大,但通过刘姥姥的视点,却能引出主要人物逐一露面,这闲笔的穿针引线作用,亦不可小觑


初学写作者练习写闲笔,其实就是在练习小说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


这些支线情节或闲散细节,表面看似乎是繁冗之笔,和故事情节的推动关联不大,与故事进展似乎有“脱钩之嫌”,但事实上,它们却能巧妙调节作品的叙述节奏,或衬托情节气氛,所以不仅能强化作品的实感和动感,还能增强作品的“审美情趣”


大家在写作时,可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要太“赶”,稍稍将脚步放缓一点,在激烈紧张的情节冲突之中,适当放入一些闲笔,更能让小说显得“自由”


说句玩笑话,那么“赶”干什么呢?电影《让子弹飞》里姜文师爷就说了: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行文和做人一样:从容一点,和缓一点,有一些留白,有一点间隙,让自己喘气,读者也能换口气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技术的锤炼是很难达到的,还是要回到咱们第一讲的老生常谈上来,多阅读,会阅读,懂阅读,将阅读这门课吃透,才能“闲情逸致,信手拈来”,使文章达到“形散而神不散”的内和谐之美


如果你喜欢,请点赞或转载, 分享给更多的人……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何竞聊文学之闲笔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