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经典】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一)

老子的成语,有的在历史上常被引用,而今生疏了;有的至今仍鲜活地被我们不时运用。如“与时俱进”、“内圣外王”、“相濡以沫”、“螳臂挡车”、“薪尽火传”等等。

还有一些成语,古今的意思已经有变化了,如“功成名遂”,原指成就了功业,才有声名,后引申为功绩和名声都已取得。“吐故纳新”原义为吐掉故 气,吸收新鲜空气,今天多用于人事组织方面的更新。意思上的差异,正是古今语言的发展。原创是古人,发展是后人,但还仍然是有源的成语。

老子成语,是他的思想及其生活的一部分。古人的思想与经历,与今人仍还有许多相通之处的,现选出一部分,供读者体会:

1、玄之又玄 

幽昧深远,不可测知。后泛指事理非常奥妙难懂。

出处:《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功成不处

成功以后而不以为是自己的功劳。

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七章:“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3、功成不居

任其自然存在,不占为己有。后用来表示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道德经》第二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4、和光同尘

本意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体现。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平和处世方法。随俗而处,不露形迹,不显锋芒。

出处:《道德经》第四章和第五十六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5、多言数穷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比喻话说多了就会影响、限制和羁绊自己的行动。政令繁多反而更加让人困惑,难以施行。

出处:《道德经》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6、天长地久

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

出处:《道德经》第七章

7、功成身退(功遂身退)

大功告成以后,自身引退,不再做官。

出处:《道德经》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8、目迷五色

“五色令人目盲”,是说五色纷呈,使人眼花缭乱。

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9、宠辱若惊

君王以居下为道,得之则惊喜,失之则惊恐。

出处:《道德经》第十三章:“宠物若惊,贵大患若身。”

10、虚怀若谷 

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出处:《道德经》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1、见素抱朴

现其本真,守其纯朴。谓不为外物所牵。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2、绝仁弃义

一说: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二说:不树立仁义的典型、不倡导仁义的标准,放任人的本性做出独立的判断和取舍。绝、弃:消灭、摒弃。

出处:《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13、道法自然

是出自《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意思是 “道”所反映出来的规律是 “自然而然”的。“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道”的“自然而然”规律。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知白守黑(知雄守雌)

知白守黑,是意在教人处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对错,而外表要装成愚钝,对世俗之流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尘世,与“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实乃大隐于市之道。韬晦自处的处世哲学。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15、去甚去泰

事宜适中,去其过分。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道教经典】老子道德经中的常用成语(一)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