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毕业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吗?幼稚。

前阵子,一个做社区运营的朋友告诉我,她正在上一个社会心理学的课程,变身小班长了…一群人在classmeet上彼此监督,组队去学在线课程mooc,每周线下见面讨论,两个月后,有一半的人坚持了下来。其中,大多数都是刚工作以后的年轻人,当然也有大三、四打算工作的学生们。

而身边学英语的,健身的,周末学设计的……社交平台上不时有成果展示。工作以后,好像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求度更大了。读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横面学习,本科学习的内容宽泛而浅,大家也没有深入的意识,选修课程60分万岁的心态深入人心,反倒工作以后变成了竖切入一个方向去深入,现代职场压力一上身,恐遭淘汰,毕业几年差距就拉开了,根本不敢松懈。

大象简单列了列【职场知识体系】:

关于职场技能可以点击阅读之前发过的效率文章:我,一个职场新人的效率提升进化史以及你和职场精英之间就只差这22个效率模板。

如果这是职场对于知识的刚需,那作为个体对于知识的需求也非常明显了,看下面这份【知识清单】:

这份清单来自曾经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学者刘瑜,她决定利用空闲时间去哈佛旁听几门课程,然后教务人员直接给了她这份课程清单,让她自己选择。接过清单,她大吃一惊。

这还只是“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 freshman seminar ),因为名单太长,她只列上那些了一部分感兴趣的课程。你看,随便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而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可以绕上赤道一周两周。

直到这时才理解:学习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好奇,去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学习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马斯克的天真。

想起之前雷军回母校发了一张照片,“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诸多人趁着返校者纷纷开始在朋友圈效仿“归来仍是少年”,可是往雷军微博前面一翻,光是近五条里有两条都是:

“今天顺为资本团建,第一次学习打棒球,才知道“你out了”来自于棒球,意思就是你出局了。”

“刚学会一个新词: 水桶机。”

“少年”这个词语在维基百科上的解释其中之一是“一个人性格、认知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所接触到的知识、得到的经历,都会对以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

而如果你也能在47岁的时候,还在刷新自己的认知和世界观,是值得人尊重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2010宣传片全球奖《好奇地活着》:

 

如果你知道,你想知道更多;

如果你想知道更多,你活着。

假如我们有那么多想学,该怎么办呢?

0. 从兴趣出发,从提问开始

1. 学习成长曲线理论

2. 学习金字塔理论

3. 刻意练习

4. 掌握人的遗忘曲线规律

5. 了解焦虑的来源

6. 解除焦虑和自我激励的方法

7. 参考游戏模式,制造反馈机制

8. 提高意志力

9. 管理时间

10. 个人知识管理

0. 从兴趣出发,从提问开始

室友是历史爱好者,学的是工业设计,但是个人知识涉猎极广。

有一次谈到她的学习方法,她说,“因为喜欢历史,所以我往往学任何东西都会去观察它的历史发展过程,比如去西班牙交换的时候想了解欧洲政治的时候,就去读欧洲历史;对建筑学感兴趣,最先开始读,现在放在床头的书也是建筑模式语言之类的。我喜欢先有个框架去了解,然后再深入一个方向。以此类推,学习制作玩偶,学自由舞也是一样。”

只有你感兴趣的事情才会使你产生自我驱动力,才会使你往前,并且后续任何困难都无法成为放弃的理由,它们都只是路障而已。

那为什么要从提问开始呢?

分享一位新移民的故事。

刚来美国不久,上小学的9岁儿子,第一次带回来的家庭作业的题目《中国的昨天和今天》,他爸爸惊得差点跌地,这都是什么题目?试问哪位在读博士生敢去做这么大的课题?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你以为毕业以后就不用学习了吗?幼稚。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