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学习,才不是白费力气?

圈圈的话:

前两周给圈外的教练们讲了如何学习,我们的一位实习生Jeffrey听了之后,就写了篇文章出来,为了复盘、也为了练习写作。然后我就帮他一起修改了6个版本,反复推敲开头、结构、案例和用词,最终成文,就是今天这篇。

他现在复旦读大三,标准理科生一枚,是我招的第一个员工,在圈外实习半年,从最初打算毕业后去高大上的咨询公司,到现在被我“忽悠”留在圈外这么个小公司,算是经历了圈外的一段历程。

今天文末有实习生招聘,因为最近新的学习产品即将上线(其实我们8人团队已经筹备4个月、跳票2次、内测2批了,但总觉得还可以更好,还在打磨……),需要更多实习生。

跟我们一群聪明、有趣、积极的人一起工作,会不会很有吸引力呢?

另外,今天的二条也是关于学习的,推荐了一篇知乎大V高太爷的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看。

一、学习的壁垒

2012年,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院的两位教授,联合创立了免费公开课项目coursera,希望通过互联网的力量,让所有人都可以接触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现在coursera上汇聚了世界上最顶尖的几十所大学的数百门课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不用进行任何考试、申请、面试,直接就可以学到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这些全球最顶尖大学的课程。

听起来,好像没机会上大学的人,可以借此缩小和名校精英的差距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coursera上学习的人,80%都有大学学位。也就是说,大部分来coursera免费使用优质教育资源的人,本身就已经拥有充足的学习资源了。

所以,最终事与愿违,原本的初衷是帮助缺乏教育资源的人,但实际上最常来用的人,却是那些本来就能够获取各种资源的人。

这些人本身就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在coursera上继续学习属于锦上添花。

想起了自己对咱们圈外训练营的一段观察——

圈外几期训练营下来,几乎每天都会有学员给教练、给圈圈、给我发微信,说他们学了课程之后,在职业上获得了晋升、跟人沟通更加顺畅、一直困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等等。

但我观察下来,这些最终学有所成的人,本身就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我从跟他们的交流、后台学习数据看,他们学习、作业和讨论都更加积极。

起初,我一直觉得是课程的推广和激励机制还不够,应该多多推广给那些有问题却只能看鸡汤的人,以及多鼓励那些学习基础相对差的人来积极学习。

所以我想了很多如何推广、激励学员的方法,给圈圈提建议。

但我后来又看到了一个数据:圈外按时完成课程并做完所有作业的人在60%(毕业作业就是用学到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把方案记录下来。也就是说,60%的人最后解决了自己的问题)。

但Coursera的结课率只有2%,而一般的很多训练营,学员认为学习达到期望的平均数字都不到10%!

也就是说,这不是我最初以为的激励机制问题。或许我原本想改变那些看鸡汤的人,本身就是个错误命题。

他们并非是没有信息来源、没有途径接触到好的课程,而是学习本来就是有门槛的,那就是愿意学习并有能力学到东西,达到这个门槛的人其实并不多。

圈外的60%,看起来很高,其实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读者群体(圈圈不要打我,课程质量肯定是第一要素,其次是圈外本身的读者质量):

根据之前的调研,圈外读者平均每天花费60分钟,来进行本职工作以外的学习,圈外读者的平均学历、从事的工作也高于社会上的普通读者。

这似乎也容易想通,比如,我们都热衷于收集各种书单,但我们也都知道:高考的时候,考第一和考倒数第一的人,他们的书单是一样的。

所以,不谈中小学教育,对于成人学习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最关键的不是信息来源的差距,而是学习意愿和学习方法的差距。

关于学习意愿,圈圈之前写过一些文章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说了那么多遍,你怎么才能改?。

那我今天,借着圈外学到的东西,结合自己看书、过去的学习经验,就来写写学习方法。

二、什么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我回忆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发现学得好的,都是有很多实践在里面的。而没有实践的那些学习,基本上学了就忘。

比如在圈外,我们设计课程的时候,先自己分别学习,再跟圈圈、小备(圈外课程负责人)以及团队其他人一起讨论,然后确定选题和大纲,然后按照分工进行设计。

我的工作,主要是根据内容来设计实操案例,过程中跟大家反复讨论案例。案例的编纂需要对内容学得非常透彻,所以,我负责的那个课程就会记得非常牢。

但是,对于团队其他人负责的课程,虽然也一起学习理解了,但因为并没有编纂案例,一到用的时候还是抓瞎。

所以我联想到很多时候,我们屯了很多音频和视频,最终脑海里却什么也没留下,可能是因为,在那一刻,我们只把学习理解成了单纯地吸收知识,但学习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输入、输出和反馈。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大卫·库伯曾提出过一个经验学习圈理论,他认为,经验学习的过程是一个4步的循环,包括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付诸行动。参见下图:

这个循环的意思是说,某件事情我做了很多次,有了经验,然后我会进一步观察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接着概括抽象出一套理论,然后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之后又在实践经验中进行反思观察,并不断调整理论。

但我们在看书、上课或者其他非经验学习的时候,又是不同的。

我们的起点不是经验,而是先接受了作者/老师给我们概括好的普适性理论,习得了这个抽象概括的理论之后,接着用这个理论去实践和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经验,然后不断反思经验和理论之间的差距,再抽象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理论方法。

经验学习(从自己的经验中总结提炼)和非经验学习(看书、上课等),循环都一样,只是起点不一样。

对于这种从抽象理论开始学习的方法,如果我们简化一下,就会是一个“知行思”模型,也就是:先学习理论,再付诸行动,最后根据实践经验,进行反思。另外,我们的理论学习往往是带着目标的,所以循环图中间还会有一个目标。

为什么听微课、看文章、听音频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学到了,但过后却用不上、对自己的事业没什么促进?道理就在于:只有输入,却没有输出和反馈机制。

接下来跟大家分享,我理解的这4个学习步骤:

0,确定目标

如果一定要说这4个步骤中哪一个最重要,那么“确定目标”这一环节当之无愧。空闲的时候刷刷知乎,看看大V的文章,这都不算是真正的学习。

然而为什么不算?不是因为碎片化的原因,因为你可以有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把这些内容放进去,不算真正学习的真正原因是,没有目标。

我们都反对现代教育体制下的填鸭式教育,但是,在学校里被动地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和在知识社区里漫无目的地吸收知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无目的地被动接受。

没有目的的盲目学习,和填鸭式教育无异。只是,我们一边痛恨填鸭式教育体制,一边却在自己给自己填鸭。

另外,目标不仅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还会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目标很轻易就可以放弃,但是有了目标的激励,就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另一方面,完成一个阶段性目标,会让我们更有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也是一种激励。

当然,确立目标并不容易,有三个注意点:

0.1 目标要可度量:目标可度量最大的意义在于,帮助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收获反馈。理由很简单,如果定了一个模糊、不可度量的目标,那最后连自己都不知道完成了没有,何谈反馈?

我最近就有一次前车之鉴。 3月1号的凌晨,我在朋友圈给自己立了一堆3月份flag:踢两场球,长板练成两个新动作,看两本书,写7篇随笔,1篇文章,熟练掌握桥牌……

18号那天阶段性验收,我发现除了桥牌那个flag,其他的flag全都完成了,而“熟练掌握桥牌”这一项根本无法完成,因为谁也不能清楚定义“熟练”是什么。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怎样学习,才不是白费力气?

    标签: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