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6 不读这本书,你怎么做名优秀的IT记者?

随手举例“你不知道的100个历史真相”、“XX告诉你怎么创业成功?”“IBM在创新论坛的伟大发明”等,这些忽悠的题目就像本文的标题一样,充满谬论


难道不读这本书,就不能做名优秀的记者?这是谁说的,有何理由?谁来定义“优秀”一词?难道读了这本书就能立即变成优秀的IT记者?非也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正是带着疑问讨论上述问题

该书认为,相对物理问题,社会问题更为复杂,也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只有相对“正确”的选择


我们每天读书看报听演讲,无不在接受思想

直白点说,演讲人、作家给我们洗脑,就是要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促使我们沿着他的思想做出改变


这一点在中国尤为盛行,IT业界的脑残粉也不少,大多是商业利益


该书由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年第一版

所以,作为普通的读者,或者是立志于做IT记者,或者是做了不少年的IT记者,不妨读一下该书


这本书介绍了如何利用批判的思维审视作者的观点
这里“批判”是中性词,是论证的过程

假如作者的论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合理,那么,就当我们是学习和认同作者的观念,否则,就要补充和完善作者的论点,更应该戳破虚假言论


简单来说,这本书告诉你怎么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人,Follow me


二. “IBM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
2013年该公司的营收上千亿美元,仍旧增长

在云计算市场该公司正在发挥后发优势,即便在2013年年底失去了中情局6亿美元大单,不过,在随后的竞争中,该公司又赢得一系列大单,已经成为亚马逊、微软、谷歌云计算的强劲竞争对手


” 这段话是IT记者常写的
要说明什么,它的证据是什么?用批判性思维看一下
论点是IBM是最伟大的公司
论据有1.营收上千亿美元
2.云计算市场发挥后发优势
问题来了,它的论据不足以支持论点

什么叫最伟大的公司,标准是什么?营收?公司福利?产品优势?百年老店?如果要证明营收很高,那么,同类的公司营收是多少,IBM所处的位置是多少?同过去相比较,IBM是增长了还是下降了?为什么?这要结合市场环境看


要说云计算,那么,也要看市场环境

从营收、几个玩家、案例等分析,而不是泛泛而谈IBM的云计算市场的好或者不好


尤其是去年谈论IBM失去中情局大单之后,应该再次论证这个大单在整个云计算市场占据的重要地位、市场份额,以后的市场格局等


这个案例只是说,不严谨的文章到处都是
一般文章不用这么费心论证

要遇到重要篇幅的文章可要小心:作者是不是在为某厂商说好话而不顾逻辑? 三. 本书提供了11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每种方法单独一章,简述如下


1.什么是论题,什么是结论
从文章中快速找到作者想说什么,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2.理由有哪些? 找到作者的论据,审查这些论据的合理性
3.哪些词句有歧义
一般而言,在论证之前,要给词语一个定义,才不会引起歧义
社会论题的很多词汇都具有歧义,像幸福、健康、成功、财富

IT业内的优秀、顶尖导师、自媒体、创新者、领导者、攻击、诋毁、成长等


4.什么是价值观冲突?什么是价值观假设? 这是说,在没一个论点提出时,作者都有隐形的价值观


在IT行业就是,你究竟是捧还是黑还是“客观”?屁股坐在谁的身上?隐形的价值观不容易找到


5.什么是描述性假设
是描述世界是怎么样的语句

可以认为,由于每个人的三观不一样,描述世界、某个具体事情时,已经带着主观思维


从描述性假设词语中寻找意义
例如“IT圈的人IBM是伟大公司
或者我认识的人都觉得IBM是伟大公司
”这句话隐含的价值观:因为是伟大公司,所以不用证明的事实
6.推理中存在谬论吗? 这是对逻辑的考验

7.这些证据的可信度有多大? 通过直觉、他人言语、专家、数据的证据有多大?在IT业内通常是,某CIO认为,XX公司的XX产品非常棒,就用第三方的观点来佐证


某CIO的言论是否可靠? 8.发现干扰信息了吗? 干扰信息是指,内容下隐藏的含义


是单一原因还是综合原因?是真实的因果关系还是偶然性?寻找事务之间的关联总是令人困惑


9.统计数据是否有欺骗性? 要读懂数据,最好看全文

看调查样本的广度、选择样本的标准、梳理数据的模型,而不是只看最终结果


比如,调查结果现实,75%认为IBM的大数据产品优秀
其实样本不过三个中两个人这么认为而已
要谨慎使用数据
10.哪些重要信息被遗漏掉了? 全面考验对论据的梳理

因为时间、空间不同、人的视角不同,容易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即便是同一个答案,每个人的动机也不一样

11.哪些结论是合理的? 也就是说,即便以前所有都对,结论是否正确?一个结论还是多种结论?小心非黑即白的二元论,试着寻找多种结论


四. 以上只是粗浅列出11个问题的观点以及主要内容

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一边列出论点,一边展开这些观点,辅以案例,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每章有概念定义、小结、习题
读这本书的好处是,能让我们的思维更为开阔

就像看一个事件(人物)那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看,得出的结果也不一样


在IT圈,不少由于“朋友圈”的关系,发言言不由衷;还有些商业问题,公众场合的演讲更像是表演;或者处于公关的目的,对数据的滥用,都值得警惕


更重要的是,利用这种思维方法,那种貌似有理由的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洗脑公关稿,一眼就能看出破绽所在


等于这种思维方法提供了火眼金睛
其实,我们身边的谬论很多

我不说谬论,而是说,看待事情要以怀疑的态度看,尤其是各类记者


社会比较流传的几个问题是,XX和癌症有关系、转基因祸国殃民、中医是伟大、韩寒是社会良心、中国是个官员都要贪污、中国经济(白领)即将破产(这个论点从2006年就开始传,一直到今天也没看到)、民国期间教育比当今教育伟大、保险是庞氏骗局、幸福其实是XX、嫁人一定要嫁给XX人等


这个世界上的傻逼太多

为了情怀和一厢情愿,还有为了各类目的,不讲究科学和数据,炮制出各种文章,蛊惑人心


猛一看貌似真理,其实流毒太多
而观看者“活在自己的脑海里”
( 如果情绪词语多了,也要小心作者的倾向
我们在看文章时,讨论的是问题正确与否,不是在讨论人品和感情

) 每个人的三观不同,世界很复杂,社会伦理学没有正确答案,看待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只有逻辑站得住脚,论据才能站得住脚


只有这样,才能对世界有更多的了解,才能不被忽悠
否则,真是人云亦云,变成了“被卖了还给人数钱”的二傻子
推荐指数4颗星
豆瓣有评价是,许多翻译错误,稍加注意

——————————————————————————————— 公众号说明:这是吴玉征的个人账号


闲暇时间发点IT评论、读书笔记和有趣的玩意
本着不断阅读、不断学习的目的,分享心得
序号说明已经发布了多少篇文章
回复“目录”可见其他文章,或查看公众号历史消息
欢迎发问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