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称上来说,河南河北的河是指黄河。河南,因历史上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北,因位于黄河以北而得名。河南河北成对出现,始于唐朝李世民时期。贞观元年(627年),李世民置十道,河南道因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河北道因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但在唐朝前期,道属于监察区名称,所以河南道和河北道的辖境都比今天大的多。

从分界线上来说,河南河北的河是指漳河。漳河,上游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公元前422 年,魏文侯以西门豹为邺令(邺地遗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的邺镇)。西门豹治邺,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以西门引水渠最为历代人民所称道,当地人民在漳河右岸修“西门祠 ” 纪念他。三国初期,建安 9 年,曹操大败袁绍,占据邺城,后为三国魏之首都。曹操以邺为根据地,为向北方战争运粮,于建安 18 年,曹操组织修复了漳河十二渠。

在清康熙三年(1664年)之前,湖北与湖南还是一个省,称为湖广省。湖广地区在先秦时,还是一大片湖泊,名叫云梦泽,比今天的鄱阳湖、洞庭湖加起来还要大许多。后世湖区范围不断收缩,在今天两湖之界,形成洞庭湖。

战国至西汉,人们是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县东)为界来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主要是指以秦都咸阳、汉都长安,即今陕西省西安市为中心的地区;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山西地区),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到了东汉,开始以太行山为界划分山东、山西,东汉光武帝曾称赞大将邓禹“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即是指今天的山西省地区。这种变化,是与国都的位置相关联的,西周、秦、西汉的国都皆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华山或崤山以东的平原地区便是山东;东汉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故以其北面的太行山脉作为地理坐标,以划分山东、山西。后来地区的界线日益准确,便以“山西河东”来指今山西地区。

广东广西的广字则不是这么回事。原来在西汉时期,当时统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据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统一岭南时所下的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后来以广信为界,广信以东为广东,广信以西为广西。此即“广”字的由来。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

山东 山西 山指的是太行山 、湖南湖北 湖指的是洞庭湖 河南河北 这里的河当然指的是黄河 但事实上 河南有一部分是在黄河北面的 这些都是古代留下的地名 和现在的方位都有一定的差距 。

广”,其实是指西江江边的一个古代交通枢纽“广信”,广信以东就是广东,广信以西就是广西。

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经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

其实广东、广西之名始于宋代,都是以著名的广信县为分界线。广信以东,谓之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西。宋置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简略而成广东、广西。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清蒙起鹏撰写《广西通志稿·地理篇》,考证广西得名之义,引清经学家江藩的论述,颇为详当。江藩是一位渊博的学者,他论据充足,有说服力,录之以为本文的小结:两广之分始于宋,源于广信。“广东、广西,舆地堵书不言得名之义,或云粤东在湖广之东,粤西在湖广之西,故名广东、广西,无明之可证。窃谓广者,指广信言之也。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苍梧郡广信。刘昭注:汉官曰:刺史治’。

文/ 王夫子 整理发布于 王夫子社区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涨姿势! 河南河北是哪条河,湖南湖北是哪个湖,山东山西是哪个山,广东广西是什么广?

点评 0

评论前必须登录!

登陆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