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壹心理元宵灯谜会上,心理大师PSY小强出了这么一题:
“回到暗处” —— 打一心理学概念。
这题其实不难,只要有一定心理基础的人都猜得出来。“回到”就是“归”,“暗处”取“阴”的谐音“因”,所以连起来谜底就是:“归因”。
然而,抛开字面游戏,归因也真的是我们每个人对内心深处的一种考量。这个术语也许对你很陌生,但你每时每刻都在“归因”中活着。
认识归因、也了解自己的归因方式,你会发现:乐观和消极、幸福和悲伤,也许真的只在一念之间。
– 01 –
归因:这件你每时每刻都在做的事
也无声无息决定着你的幸福感
人啊,什么事情都爱问“为什么”、“怎么会的”、“是什么导致的”、“这是谁的责任”。
美国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Fritz Heider)早在1958年就说过这样的话:
:“我们这些真正搞心理研究人,想尽办法、做N久的实验,还不敢拍着胸脯下因果结论。但这世上有太多天真的心理学家(naive psychologists),他们随随便便就可以笃定地表示:ABC 这样的结果肯定是由 XYZ 造造成的!” [1]
你到底是不是个天真的人,这个我不敢说。但我敢说的是,你一定做着海德尔口中的“因果推论”:
给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事情的发展和结果,找原因 —— 这个过程,就是『归因(attribution)』。
认知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我们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那一天起,我们就带着好奇心探索着自己四周的环境,和这个环境中的人事物。
“到底我做什么才能达到这样的结果?”
“别人的出现会对这件事情造成怎样的影响?”
“我自己的努力、第三者的影响、外界不可知的因素…… 到底哪一方的影响力最大?”
……
我们从小到大都在追问这三个问题,也在提问之后看到事情最终的结果,于是作出初步的推断、调整自己的猜想、然后又重新提出假设、再看到事情发展的结果、然后再重来……
如此往复,用不了多久,早在青少年时期的我们就已经拥有了比较固定的『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2]
然后,我们带着自己已然成形的归因风格,进入校园、职场、情感婚姻和家庭生活,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用自己既定的归因风格寻找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不同的归因风格,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心境。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归因风格都由3大维度组成:[3]
-
内外性:内在(internal)— 外在(external)。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
稳定性:稳定(stable)— 不稳定(unstable)。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稳定不变的、还是起伏多变的?
-
普遍性:普遍(global)— 特定(specific)。导致事情结果的因素,是普遍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还是仅存在这特定的一件事情上?
下面我们来看个具体例子,你就明白了。
刚才说道,我们的归因风格在青少年时期就已基本成形。而这个时候的我们,大多还在学校里。学生时代,我们最需要给自己交代、也向家长和老师解释的东西就是 —— 考试成绩。
假设这次数学考试,班上有6个人不及格。而这6个带有不同归因风格的人,对这个“不及格的考试结果”,也会有截然不同的6种解释:
① “考砸了,是因为我笨” —— 内在、稳定、普遍
② “我偏科,数学特别差” —— 内在、稳定、特定
③ “我这次考试复习不充分” —— 内在、不稳定、特定
④ “学校的出题范围和计分方法不公平” —— 外在、稳定、普遍
⑤ “数学老师不喜欢我” —— 外在、稳定、特定
⑥ “这次考试比平时的题目难得多” —— 外在、不稳定、特定
当然,归因风格也适用于“成功的原因分析”,但心理学家对“失败的原因分析”特别感兴趣,因为在挫败面前,一个人的归因风格,反映了ta的格局,更是「乐观积极」和「悲观消极」这两个人生态度的分水岭。
在挫败面前,“外在、不稳定、特定”的归因风格,反映了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上例中第6种情况)。
—— 这其实很好理解:外在因素,说明不是自己的错;不稳定因素,说明这次导致失败的那些因素,下次就不会存在了;特定非普遍的因素,说明这场挫败和人生中其他领域没有关系,因此这次的失败不代表人生的失败。
而正好相反:在挫败面前,“内在、稳定、普遍”的归因风格,则反映了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上例中第1种情况)。
—— 许许多多的心理研究表明:悲观消极的归因风格,和抑郁症、低自尊之间的关联非常显著 [4]。同时,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比男性高,这是全球各地心理观察研究的共识 [5]。
虽然导致抑郁和低自尊的原因众多,但这是不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比起男性,女性的归因风格是否更偏向悲观和消极呢?
– 02 –
“女人都是悲观消极的归因者?”
—— 男女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
心理学家Mezulis在2004年完成了一项“元分析研究(meta-analysis)”。所谓的“元分析”,就是把N多个同课题的研究综合在一起,把小数据变成大数据,大大提升了研究成果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Mezulis归集了 1994-2001 年间几乎所有关于男女归因风格的研究(一共 266 项研究,包含 41,438 位各年龄层的实验参与者,名副其实的“大数据”),结果发现:
童年时期,男孩和女孩之间并没有归因风格的性别差异;而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男孩比女孩使用积极归因法的机率更高。[2]
我们已经不止一次提过:人们的归因风格,在青少年时期基本定型。究竟是什么导致女性比男性更具有悲观消极的归因风格?
这背后肯定有许多家庭、学校和社会文化的因素。在此,精选君为你罗列心理研究成果中的一二:[6]
-
当男同学考得好成绩时,学校老师更多的是称赞他们的学习能力(积极的内在、稳定、普遍归因)
-
当女同学成绩不理想时,学校老师更多的则是评价她们的学习能力低下(消极的内在、稳定、普遍归因)
-
女孩子的归因风格以老师的归因方式为准,而男孩子的归因风格只是参考老师的评价、更注重结合自己客观的考试成绩
进入职场后,男女间的归因差异也显而易见。例如,心理学家在研究来自金融机构、土木工程公司、卫生服务站的经理级雇员后发现:[7]
-
面对自己事业上的成功,男经理会归功于自己的能力(稳定归因:下次我还会成功,因为我的能力在);而女经理则会归功于自己在一段时间以来付出的努力(不稳定归因:下次是否会成功,要看我下一次的努力程度而定)。
-
接下来这个更有意思:面对自己下属事业上的成功,男经理会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下属这段时间以来的努力,而女经理则会把下属的成功归功于他们的能力。(至于这一点究竟说明了什么,就交给屏幕前的你来评判了)。
看到这里,你可能开始质疑归因风格的重要性了:这东西对我有什么具体影响吗?
下一小节,我们就来看看不同的归因风格对工作和恋爱的影响 —— 毕竟情场和职场是你们最关心的嘛,RIGHT?
– 03 –
从归因风格看职场和情场
—— 你的得意和失意,归因何处?
直接上研究结果吧!先来看看归因风格对职场表现的实质性影响。美国心理学家 Jennifer Welbourne 一项2006年的职场心理研究表明,比起消极归因的职工,积极归因者在工作中遇到挑战和挫败时,具有以下3大优秀特质:[8]
① 他们更愿意在脑中重新建构对问题的认知(cognitive restructuring),通过不同的角度来重新分析问题、解释失败的结果
② 他们更关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主动积极地去寻找这些方法(an active focus on problem solving techniques)
③ 他们很少回避工作问题带来的压力(avoidance strategies),也不会想尽办法把责任推卸给其他人
Jennifer 总结道:
“归因风格积极乐观的员工,总体的工作效率更高(higher work effectiveness)。他们也同样会遇到问题、同样会失败,但他们会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看待问题、去寻找原因、去解决困难。”
看完职场,我们再来看看情场上的归因风格。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 Dr. Alice Boyes 总结了N对恋人的归因观察和幸福感,她发现:
处于一段良好、稳固、健康的恋爱关系中的人,他们拥有积极向上的归因风格,而这种积极归因既体现在爱情中幸福美好的瞬间,也在两人的关系遇到瓶颈时发挥作用。[9]
先来看幸福美好的瞬间。假设今天是你和ta的纪念日,ta为你亲手烘烤了蛋糕、买了你最爱的鲜花、也准备了一份贴心的礼物…… 这么多幸福的惊喜,让你心花怒放。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把ta的这种“纪念日甜蜜行动”归因为 ——
A:嗯很好,ta没忘了今天是个重要的日子,也懂得纪念日要送花这种规矩,不错嘛~
– 或者 –
B:ta是个温暖、浪漫的人,这是ta爱我的表现
再来看看不那么甜美的瞬间。还是那个假设:今天是你们的纪念日,不过ta似乎完全没什么特别的准备,只是把今天当成平日一样过。眼看着24点就要到来,今天就要过去了,ta仍然毫无表示…… 这时候你可以选择:把ta的这种“纪念日无语表现”归因为 ——
C:这两天ta的工作特别繁忙,但每天还回家坚持和我一起共进晚餐,要做到今天的“平常”和平时相比更不容易,所以ta已经很棒啦~
– 或者 –
D:他可能就是个不大会表达爱、缺乏浪漫的人
Boyes博士说:B和C这两种归因风格,反映了一种更为健康的恋爱心态。这样的人,懂得把温暖和幸福归因于对方的性格(内在、稳定、普遍归因),更懂得把遇到的问题和不开心归因于对方的工作等因素(外在、不稳定、特定归因)。
相反,选A和D的人,幸福可能很短暂、浮于表面,而失落和痛苦却容易长久地停留在记忆中。
其实,A B C D 四种归因模式不是互斥的,每个人都可能作出这4种归因 —— 但问题是:当你心爱的ta让你幸福和让你失望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哪种归因?那才是你们二人关系质量的根基。
SO,你的职场和情场归因风格,又是怎样的呢?
– 写在最后 –
最后,分享一个精选君自己的小故事。
还记得年少时,初中成绩一向还不错的我,在进入高一之后,成绩一落千丈,一度全班垫底。“把锅底精神发扬到底” —— 这是当初我用来坚持和自我安慰的口号。
有一天,班主任叫我去办公室报到。我本以为她又要拿着期中考试的排名来找我训话了,结果没想到,我们的对话是以班主任的提问开始:
“你觉得,能力问题和态度问题,哪个更严重?”
我愣住了。原本准备好的用来搪塞她的说辞,瞬间失去了作用。
老师接着说:
“态度问题解决起来不难的。我们想办法转变你的学习态度就好了,而态度又是决定一切的,有了好的学习态度,你的高中三年就算有遗憾,也不会有后悔。但能力问题,要培养起来就很难了,也不像态度那样可以快速转变。”
“所以我问你,你这半年以来的学习状态,到底是你的能力问题,还是态度问题?”
那一天开始,我发生了质的改变。感谢我的老师,是她让我正视了“归因”这个问题,也让我回到了正确的“归因”上、端正了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而就像她说的一样,这份态度,陪伴我、督促我、也鼓励我充实着之后大学和工作中的每一天。
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的确很重要,这个毋庸置疑。但在培养能力之前,先学会为自己担责任、也摆正对待人生的态度 —— 这种归因风格,是培养能力、也让能力发挥正确作用的关键。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样的。尽管我们的归因风格中可能存在瑕疵和弊端,但这不是因为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而是我们缺乏了去探索其他归因方法的态度、生活也就缺少了改变的可能性。
今后,当你再要轻易做一个“肯定是这样的、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绝对是因为X才会导致Y的”类似结论时,先跟自己说一句“停!等一下!”然后问问自己:“还有其他可能吗?”哪怕就只列出一个可能性,那也会是个良好的开端。
这种人生态度,会成为你的无价之宝。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