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脉用户月活千万,成也传闻拜也传闻

说起“脉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最近风头正盛的陌生人社交平台“陌陌”,进一步提及人脉,人们才反应过来是“脉脉”。

在国内的职场社交领域,成立于2013年底的脉脉可以说是为数不多还活跃着的玩家。中国的职场社交向来发育不全,早前天际、若邻等效仿领英(LinkedIn)的产品一批批地死在沙滩上,领英在国外发展迅猛,对中国的许多公司人来说,也只是可有可无的产品。

说来有点荒诞的是,许多人知道脉脉是因为用户在上面爆料大公司的管理层内幕。随着脉脉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不主打招聘的脉脉,有没有可能把职场社交做起来?

人脉·价值

“脉脉最大的难题,是让用户意识到职场社交的价值,接受这个品类。”林凡在去年一次公开演讲中如此表示。

这一年来,原本作为程序员的林凡越来越多地出去演讲,分享他的想法,试图让更多人理解、认同脉脉这个产品。

他谈得最多的主题,始终是,职场社交到底能产生什么价值。

不怪林凡老生常谈。即便海外的领英(LinkedIn)风靡了这么些年,以5亿的注册用户数展示了职场社交平台强大的潜力,依然有很多人不看好中国的职场社交。中国是个熟人社会,有成熟的饭桌文化,脉脉要进入这个领域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是,“有微信为什么要用脉脉”?

归结起来,脉脉可以给用户带来的价值有两点:第一,人脉的拓展;第二,通过脉脉获得行业信息与市场先机的洞察。

人脉拓展方面,脉脉通过一度、二度、三都人脉的连接方式提供了跨界的可能;通过用户身份的认证,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想找的人。行业信息与市场先机则可以通过脉脉的匿名八卦板块,提前了解到各行各业各企业的文化氛围、待遇、最新动向等信息。

平台的最大价值来自于用户。脉脉CEO林凡告诉36氪记者,目前脉脉月活大约1000万,目标今年实现四到五倍的增长,达到月活4000万。

变现

在林凡看来,职场社交的核心价值在于,沉淀职场人的Profile(个人简介),打造有影响力的身份名片。

脉脉一系列的商业变现模型也是围绕Profile进行的,具体有广告、会员、照片、教育、金融、SaaS等领域。

脉脉用户月活千万,能带动中国职场社交崛起吗?

6月4日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人大会上林凡的分享

比如在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的信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自去年开始脉脉与中国前十大的征信平台进行合作,比如支付宝、京东金融等,用户可以通过在这些平台上授权脉脉,来提升在该平台的信用分。

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信息进行严格保密,并规定必须将信息收集、使用范围告知被收集者。这意味着未来非法信息的交换将大幅减少,而脉脉作为一个完全实名的社区,其价值必将得到提升。

又比如在广告领域,由于脉脉能准确地提供用户的身份与职位信息,有利于商家广告的定点投放。

值得一提的是,招聘在很长时间内被看成是职场社交中唯一确认的场景,也占据了领英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在林凡眼中,这只是一个“百亿市场”,也就是说,脉脉并不以招聘为重心。实际上,号称盈亏平衡的脉脉,招聘收入占比不超过10%。

内容

今年年初36氪《脉脉的2500万用户之路:既然做不好社交,那就做个实名内容社区吧》一文,指出脉脉已经是一个主打内容的社区了。

林凡始终强调他做的是社交,但也重视内容。“内容是相当于我们一条腿,人脉是我们另外一条腿。”

脉脉上的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定制行业头条、职场精英直播(职播)、匿名八卦。

目前定制行业头条根据算法针对用户所在与关注的行业自动推送;职播则能使各行的精英、大佬们分享自己见解,目前职播的分享者必须是经脉脉筛选的行业精英,普通用户则无法开启职播。

作为一个社交平台,内容的增加归根到底是想要争夺用户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尤其是与微信争夺。行业头条、职播说到底只是低频的手段,影响力有限,也面临着诸多其他平台的竞争,比如脉脉的直接竞争者领英的中国版赤兔也做了相似的内容,还有微信公众号、诸多直播视频平台等。

脉脉当前最吸引流量、最活跃的板块是匿名八卦。今年互联网圈好几件大事的传播源头都是脉脉,比如前阵子易到与乐视互撕,前易到员工、真格基金员工等多人在脉脉上匿名爆料,又如ofo被爆大面积贪腐事件。蹭着这些热点,脉脉也提升了不少的知名度。

在林凡看来,用一些比较流行的内容去吸引流量,是用户红利消失的今天,一个有效的聚集用户的手段。“我觉得内容是一种很好的吸引用户的方式,也是一种很好的沉淀用户的方式。”

在脉脉匿名八卦板块背后,有一个十几人的审查团队,会对匿名八卦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过滤。审查的标准也很简单:是否与职场相关,无关的则删除。对于用户造谣,林凡并不担心,“脉脉平台上,每个人都是有身份的,他的身份决定了他不会胡乱说话”。

年初林凡曾对36氪透露有融资意向,至今未见下文。在推广方面,脉脉上次大规模推广是2014年拿到2000万B轮融资以后投放的分众广告。对于推广,林凡表示目前主要靠用户口碑传播,未来不排除大规模广告投放的可能,同时亦可借助一些热点事件让脉脉更为大众所熟知。

对手

“今天,(脉脉在)国内已经没有什么竞争对手了,只有国际的领英。”林凡道。

林凡并不担心领英的威胁,他的自信源自于过去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本土化的接连失败,无论是Yahoo、eBay,还是Google、Uber。

林凡认为这背后最主要的原因是文化,在他看来:“领英是一家发展和变革比较慢的公司,03年开始做职场社交,15年才做移动端。去年他们被微软收购了,很多第一批的人就套现走了,之后由职业经理人打理,发展动力就比较弱。”

领英中国的表现如何呢?2014年到2017年初,领英中国的用户数从入华之初的400万增长到3200万,略高于如今脉脉的用户数。“赤兔”的诞生本身展现出国内外用户使用习惯的差异,以及领英本土化的决心,但也很尴尬,“赤兔”本身知名度不如领英中国版,而领英中国版并不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它至今仍使用邮箱注册与连接人脉。

脉脉在2013年上线时提出了“工作版的微信”的宣传语,四年后的今天来看,人们工作领域对微信的依赖度反而变得更强了。

其实不仅是脉脉在国内遭到微信的威胁,在国外,领英也始终面对着Facebook的冲击。在国外,许多商业人士习惯在Facebook上打造人际网络, 要实现高质量的商务会话,显然Facebook作为一个随时使用的社交平台更为方便、高效。并且随着Facebook上线越来越多的商务功能(如求职需求和申请功能),领英正逐步从一个面向商务人士的社交平台变为一个招聘平台。

今年4月底,领英宣布全球注册用户数超5亿,没有公布月活跃用户数。而在去年10月,领英宣称注册用户数为4.67亿,月活跃用户数为1.06亿,也就是说月活不到用户数的四分之一。

或许可以这么说,这不是一场职场社交应用之间的厮杀,而是低频职场软件如何从高频生活软件的主导下赢得一席之地的战斗。

林凡相信脉脉模式的价值,“未来人们发现在人和人对接这件事上,他只有脉脉可以选择的话,他就必然会再回来。一旦脉脉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会觉得其实没有必要去加微信。”

中国的职场社交能不能崛起,市场会验证林凡所说的一切吗?


欢迎投稿 职场/创业方向. 邮箱wangfzcom(AT)163.com:王夫子社区 » 脉脉用户月活千万,成也传闻拜也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