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相关概念 1.1
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定义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城镇化的动力,能够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环境,也能够反作用于工业化,一般来说工业化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也越高。衡量工业化水平的关键指标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衡量城市化的关键指标是“城市化率”,即城市人口占全体人口的比例。这两个分属经济和人口的“比率”虽然不可直接相比,但在统计上可通过比较反映问题。
1.2
山东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状
(1)城镇化发展现状
山东省的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城镇化总体上呈现出推进力度明显增强,科学导向更加鲜明,一体化发展格局凸显,发展方式逐步转变的良好局面。2013年,山东城镇常住人口达到5231.70万人,人口城镇化率53.7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02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居第十四位;较2012年提高1.32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16个百分点。从各市情况来看,17市城镇化率均超过40%。其中,青岛、济南、淄博、东营、威海5个市城镇化率达60%以上,较上年增加1个。
(2)工业化发展现状
山东是全国经济重要省份,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9.6%,居广东、江苏之后,列第3位。其中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2.4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44.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增速比2012年小幅回落0.1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中速平稳增长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总额均居全国首位。
2.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些年山东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势头较好,速度较快,但并没有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和国内外的发达省市相比也还有很大差距,仍存在一些问题,详细如下:
2.1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发生偏差。
山东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不同步,2013年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分别为53.75%和44.3%,城镇化发展较快,而工业化发展落后于城镇化发展,并且这种情况愈演愈烈,意味着山东省的工业化发展还有很大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文化因素。
由于山东省是孔子的故乡,弘扬儒家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人们不愿向城市过渡,山东省的城市迁移率比较低,甚至还在下降,导致很多劳动力的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
2.3制度因素。
山东省的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大家从农村走向城市的概率不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这一点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3.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策略
针对山东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借鉴相关经验,提出以下针对性策略:
3.1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
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逐步完善、规模化与专业化的快速发展、吸引大规模人口进入城镇。产业结构的最完美的途径是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不断过渡,这比较符合客观规律,目前山东省各个城市的经济起步、物质基础、政策制度等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因素致使山东省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不好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工业化对城镇化的作用存在差异,因此,山东省应该根据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规划,协调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自从2011
年国家成立山东半岛蓝色海洋经济圈以来,以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为核心,打造九大特色工业区,用科学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生物产业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物流运输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并以海洋带动陆地发展,真正实现了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3.2
城镇化反作用于工业化
城镇化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城镇化对工业化的反作用基本体现在软实力和硬件基础设施两个方面,因此,应该大力推动文明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通过提高教育水平来提升劳动力素质;主要通过国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证券市场融资等多种途径来加强融资,提升城市的工业化水平。
4.结束语
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迅速,影响力越来越大,发展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