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走中国国特色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以及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并促进其共同发展。走出一条集约化、绿色化、低碳化以及智能化的道路。从近几年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加快了我国城镇化的步伐,城镇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就当前来说,我国城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对建设的整体规划、建设资金不足、城镇建设规模小等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水平。本文就当前城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当前我国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城镇化建设现状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各种发展资源快速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直接提升了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和产业效率,通过城市的“规模经济”推动城市的快速膨胀并进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一变动趋势已为经济学界观察到,并逐步成为社会的共识。许多学者认为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1]]。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2008年的城市化率为45.68%,正处于加速阶段。我国城镇化水平在2012年的时候,已经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52.75%,城镇人口达到了7.12亿[[2]]。中国将在2013年左右(预计在2011~2016年之间)结束高速城市化过程,这一期间的城市化增长率约为1.09%,城市化率则在47.93%~53.37%之间,此后中国的城市化增长逐步放缓。但如果依照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也在不断的提高,未来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将会一直的影响到城市产业的竞争力,也直接会导致城市化本身的停顿和经济增长不可持续[[3]]。
在2010年《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对各个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建立了一套评价体系,在该蓝皮书中对中国各省区市1990年到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本结论是,各个城市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中国各省区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也得以强化。从1990年到2007年,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平均水平整体上升了193%,但是其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城市各地区发展差异较多,尤其是西部地区发展较为落后[[4]]。
二、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建设的整体规划
近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事业日益走高,加快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但是在大部分的乡镇建设中,还存在缺乏对建设整体规划的问题,各个乡镇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明确其建设目标,也没有确定好建设的方向,使得城镇和城镇之间、城镇和周边环境之间不能做到明确的分工,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空间格局也不明确。这种缺乏规范化的城镇建设,会给城镇以后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另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空间格局不合理的问题,使得城市的一些建筑在建筑不久后又得面临拆的问题。有的城镇虽然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有总体规划,但是在规划的过程中,还是缺乏对城镇建设的详细控制,没有重视对城镇建设的特色设计,使得所有的城镇建设都整齐划一,毫无生机。
(二)建设资金不足
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就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需求分析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基础建设投资需求、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及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以及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在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除了要在基础建设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投资以后,政府还需要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弥补空缺,实现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这就需要政府投资巨大的资金。有研究指出,预计到2023年,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资资金预计达到40万亿元。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和命脉,应该在城镇化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金。
(三)城镇化建设观念错位
在现代的城镇化建设,存在观念错位的问题。首先,从价值取向上来说,不少地方的城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城镇化建设缺乏全面的认识,有不少地方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展,没有对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例如学校、医院、图书馆等民生问题引起重视。其次,在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上,还缺乏认识。其中包括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结构等,但很多人认为,城镇化建设就是把原有乡村部分纳入城镇空间,有的农民虽然以及被纳入城镇人口,但是还是没有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