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责任审计与审计理论创新的探讨 论文

前言: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影响下,经济责任审计应运而生,作为审计与经济责任的产物,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发挥监管作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紧密联系。  一、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一)定义
  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指审计组织接受相关部门委托,按照一定法律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党员干部、人民团体等主体在职期间的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监督及评价的过程[1]。
  (二)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从本质上看是委托审计,公众受托政府行使宏观管理以及调控职能,对相关部门、人员等进行坚持和检查,确保党风廉洁,为人民服务,具有受托性;另外,在受到经济责任审计类别的影响,设审计主体也会有所变化,比如:社会审计组织、企业背部审计机构等可以对企业管理者开展审计调查等,具有指令性。然而,经济责任审计最为突出特点是其具有特殊性,在实际工作中,要立足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且,为了实现对经济的监督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程序与其他审计程序不同,其审计结果直接影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由此可见,其还具有一定风险和敏感性,了解和把握审计特点在开展设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实际情况
  (一)审计对象范围较小
  政府以及企业中的领导干部,岗位级别高,权力大,其承担的经济责任相应增加,具有较大的风险,加强对高级别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十分必要。而目前,我国经济体制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集中在县级以下领导干部,范围比较狭隘,难以发挥监督作用,即便高级别领导干部违法乱纪现象明显,但是,一些人畏惧权力,不敢站出来。因此,扩大审计对象范围,加强对高级别领导干部的审计尤为重要。
  (二)程序不规范
  长久以来,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渐渐形成了准备、实施以及结束阶段工作模式,然而,事实上。审计是一项复杂、动态发展的工程,传统工作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审计工作。因此,加强完善审计工作流程,将经济责任审计融入到计划、实施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约束力以及规范性十分重要。
  三、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创新对策
  (一)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界定
  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界定是顺利开展设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受到经济责任等方面的影响,级别越高的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界定难度越大,另外,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涉及宏观、中观以及微观,宏观角度主要反应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等,微观角度主要涉及单位、部门的经济责任,但是,在实际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缺少宏观角度的经济责任评判,特别是外界环境日益复杂影响下,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宏观经济责任审计难度[2]。因此,加强在审计工作中进行经济责任界定是创新路径首先要落实的。
  (二)强化审计工作重点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相关部门及人员要强化重点,针对一些大型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要注意加大监督和审计力度。目前,我国一些企业会计报表无法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实际情况,在改革过程中往往难以对资产评估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因此,针对这一情况,要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审计,对其所在部门的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准确判断,并注重其任职期间的重要决策经营状况等,进行严格、细致审查,引导经济责任审查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有效避免贪污腐败苗头的滋长,提高我国经济责任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三)协调各组织关系
  为了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顺利进行,处理并协调好自身与其他监督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例如:审计与被审计之间、财务收支与任期内经济责任审计等。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要围绕审计工作重心,严格遵守法律制度进行工作,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服务等,针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审计,范围大、工作量大,需要将审计、背部审计等部门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确保审计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四)其他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责任越来越大,基于此,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不能够仅限于经济方面,还需要针对企业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开展工作,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对我国经济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和控制,还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3]。
  结论:根据上文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科学、有效制度,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因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