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经贸关系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论文

中国和俄罗斯在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绩,以及俄罗斯经济的回升,中俄两国经贸合作备受世界瞩目。只有进一步深化两国经贸合作,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有稳定、坚实的基础。两国的经济依存度越高,双边战略关系就越易协调,中俄的整体关系才能随之深化和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实现中俄双方良好的经贸关系促进了中俄关系的良性互动。所以,重视和研究新时期下的中俄经贸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中俄经贸关系的发展,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从而达到总结经验,指导现实,推动两国关系全面发展的目的。
  一、中俄经贸关系特点
  1.科技互补
  世界正日益强烈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浪潮的涌动和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这次技术革命是以往历次无法比拟的,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科技革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严重挑战。
  2.能源互补
  中国资源虽然很多,但人均数量少,开发、利用不够。我国拥有土地15亿亩,人均只有1.25亩,相当于世界人均5.5亩的23%。森林面积约17亿亩,人均林地只有1.24亩,相当于世界人均15.5亩的9%。草原面积约48亿亩,人均草地4亩,相当于世界人均11.4亩的35%。而许多矿产资源探明的储量不少,但人均的占有量并不多,储量较多的煤炭,人均占有量也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2%,而且品位也低,如铁矿、铜矿等,富矿少、贫矿多,开采成本高,而俄罗斯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例如俄罗斯石油储量为1700万亿立方英尺,中国为48.3万亿立方英尺。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能源市场上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2010到2014年,俄罗斯石油在中国能源市场上的比重将会有所增加。
  3.劳动力资源互补
  俄罗斯是劳动力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而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则过剩。这为双方开展就业领域的互利合作奠定了基础。中俄两国之间应该通过合理的方式利用劳动力资源,为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新的领域。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业和建筑领域已经开始利用中国劳动力,当地对中国劳动力的评价是积极的。
  4.轻工业品方面互补
  俄罗斯存在着重工业过重和轻工业过轻的问题。普京总统主政后,力图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但普京的思路似乎以重点发展能源工业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这就决定了俄罗斯在轻工业方面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和发展。不仅如此,中国的轻纺产品在全世界具有竞争力,俄罗斯居民对中国日用商品需求量很大,已经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依赖。中国方面应该充分挖掘这方面的潜力。
  二、中俄经贸关系发展问题分析
  1.中俄贸易秩序混乱
  首先,中俄两国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都未形成有效的行业协调和管理机制,而缺乏这些条件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两国国内的经营秩序都比较混乱,恶性竞争、低价竞销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这种情况必然会延伸到对方市场,导致两国贸易条件恶化。其次,由于俄高额进口关税引发的进口商品的走私行为—包机包税。这一问题使得正常的贸易活动难以进行,大企业很难进入对方市场,严重影响了双边贸易的加深和规范化。
  2.贸易逆差问题
  在两国贸易中,中方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且随着贸易额的上升,逆差也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贸易逆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中俄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及进口量所造成的。我国自俄进口的商品多为我方短缺、而又需求量较大的资源性商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这类商品的需求还将增加,进口量和进口额均会扩大。而中方出口的商品主要是轻工、纺织服装类商品,其货值低,出口额和出口量与俄消费市场的变化紧密相关,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变。由于中俄海关统计的不一致性,每年两国的海关统计相差10亿到30亿美元不等。加之包机包税出口的货物不全部计入海关统计,因而中方实际贸易逆差额可能会小于中方海关统计的贸易逆差。
  3.两国质量标准体系不一致
  俄罗斯许多商品的质量标准高于中国同类商品的质量标准,尤其在食品、服装、家用电器方面,两国质量标准体系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商品的出口,而且俄针对中国商品的技术贸易壁垒还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不利于扩大我方商品的出口。俄罗斯市场已经今非昔比,各类进口商品应有尽有,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商品大量涌入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