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出现,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其社会反响及其恶劣,使得消费者对我国的食品安全缺乏安全感,对食品行业良性健康的发展缺乏信心。据调查显示,我国90%的采访者对市场上所销售的食品安全表示担忧,这一数据表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食品安全的当务之急。
一、
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相关制度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各项制度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相应的改善,包括食品安全制度。这些制度的完善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但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相关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经济环境的发展。这就会导致对经济运行及行业发展的阻碍作用。这也就说明我国的食品安全制度在功能上可能失效。
1.食品法规、标准滞后
在国内没有建立一个关于食品的统一标准,正是因为缺少食品的统一标准,造成中国当前绝大多数的食品标准与卫生、安全指标相混合,进而导致了监督困难,而且消费者也没有相应的判断依据,这就给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我国有相应的食品质量的总体性法规,但是这些法律对食品的安全做出了一些概括性的规定,没能充分的反映新形势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要求,且现有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和法规之间的协调与配套性差,不能够及时的实施管理。
2.政府的食品管理体制上存在缺陷
现今,我国在食品管理上形成的是多个部门的管理格局,并且不同的部门负责不同的食品链。这样的管理不仅没能够使得检验更加的科学化,反而极易出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不仅浪费资源的投资,还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重企业与农民的负担;此外,管理部门多,会容易出现职能不清楚的情况,导致监管出现真空地带,使得不合格的食品在市场上有空子可钻。
二、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及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使得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的监控机制迫在眉睫。如果制度问题不能得到相应的完善,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将得不到改善。如下就具体分析如何完善相关的监管体系及法律制度。
1.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
建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多级管理的格局,使食品安全能够实现统一的管理。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能够使得各级部门根据市场的需求划分管理的界限,便于处理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关食品安全的权限交由食品安全委员会统一管理,并且在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管理下设立各个地方的管理机构,既是对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也是对本地区的食品安全问题负责。这种统一的管理不仅可以避免权责不明确,还能加强政府部门对食品生产的监管力度。
2.制定食品安全法规
针对当前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制定和颁布一系列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与法规,既应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还应该建立统一的标准。统一法规和标准的建立使得不法的食品生产商和销售商无漏洞可钻;及时的对违法人员进行打击,增强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判断的时效性与明确性,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
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创新
1.完善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机制
虽然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但是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其食品安全意识不足,且缺少一定的维权意识。特别是对于一些低收入和农村地区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大多都是贪图价钱的便宜,对假冒伪劣产品纵容,还自得其乐的认为这些商品“物美价廉”。不仅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会助长不法商家的气焰。
针对上述的情况应该调动社会的力量参与监督管理。公众的参与是实现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力保障与实现途径。政府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消费者,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在社区和农村中间通过一定的讲座进行宣传教育,不断的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程度,从而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唤醒人们的安全消费意识。
2.完善食品安全的应急制度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应急管理部门比较分散,并且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应急的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且信息资源落后。因此,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的应急制度,建立高效、准确的信息管理系统,应依托食品安全的检测管理系统来预测食品安全的形势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的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处理。此外还应该建立快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