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限定范围内的最大化的问题,之前研究的最大化的目标是达到收益货币的最大化,以此来达到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生活的目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不但从经济生活的发展中得到太多快乐,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节奏的加快,出现幸福感下降的状况。本文对幸福感的决定因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幸福感的决定公式,并尝试从个人和政府角度,对增加幸福的方法进行分析。
一、相关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幸福的定义,萨缪尔森曾提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在心理学上,幸福被定义为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过程。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幸福与人们本身的认可程度有关,还与人们得到的实际价值有关,即幸福的概念不可避免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结合定义。
关于幸福的衡量,很多学者都提出了幸福的衡量和收入水平相关性并不是很明显,Ada
Ferrer-i-Carbonell指出,一国居民的幸福感和该国的收入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但这种正相关关系有时很弱,并不能确定的显示收入的增加就一定幸福感增加。关于这个想法,Graham
C和FreyBS,StutzerA(2002)等教授在文章中也已经提到;此外,Ada
Ferrer-i-Carbonell(2013)还提出了目前的幸福感的衡量很多是通过向采访者提出几个问题,由他们进行解答,来判断每一件事情对他们的影响。关于现在幸福感的研究测量,现在已有通过测定脑中多巴胺的浓度来测定人们的幸福感,这也是测量人们幸福感的一个很好的措施。
二、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通过关注人们的幸福感,制定措施提高幸福感,是国家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提高幸福感这个目标,首先要确定幸福的定义。从上一部分可以看出幸福这个概念结合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概念。对于幸福的定义与衡量,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有关收入财富的影响因素
对于财富收入来说,在经济发展初期,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会增加很多,在收入能够达到温饱线之后,由于没有解决生命问题的担忧,人们会有更高的追求,这时心理上的因素比如个人偏好和兴趣爱好会更多的影响人们的幸福感,且随着收入的增加,心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财富收入对人们幸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二)有关心理方面的影响因素
对于心理学来说,影响人们心理幸福感的主要包括先天性格基因因素,宗教信仰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社会的包容度,等等。
1.先天基因影响
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性格影响不同,对幸福感的感知也会受到先天性格的影响。如果一个人天性乐观,开朗,对待同一件事也会采取积极的态度,感受到更多地幸福感。这种因素因人而异,决定着人心理的整体幸福感。
2.个人兴趣
当限于经济实力的影响,只能将精力投入到温饱问题上时,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会对幸福感影响很大。当人们能够满足自己的温饱问题时,精力也逐步转向了兴趣爱好的实现程度,实现程度越高,自己的幸福感越高。
3.社会的包容度
当社会包容度好的时候,人们才会发展自己的兴趣,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幸福感也会随之增加,社会的包容度决定着经济条件达到温饱状态之后的幸福感。
4.宗教信仰和个人修养
宗教信仰越高,个人修养越高,对于自己的感受越不敏感,这不仅会影响到对幸福的感应,也会影响对痛苦的感受。有宗教信仰人易于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本身会有一种对他人的信任感,且对外界的刺激反应也比较小;另外,对于损失和收获的感受也低于平常人。他们本身就有一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因而对外界刺激的幸福感反应较低。
三、幸福公式
(一)幸福公式的提出
设幸福感为H(happiness),财富为W(wealth),达到温饱水平所需要的财富水平是W*,个人先天基因因素为G(gene),社会包容度为T(tolerate),宗教信仰个人修养为B(belief)B为0到1之间,越小表示宗教信仰越鉴定。
则可初步假设出以下式子
H=(KB*ln(W-W*)+Ge1-B
)
*T
此式中K为财富幸福感系数,对于一个地区的人来说,是一个固定值
(二)幸福公式检验分析
这个式子是针对经验得出的,从这个式子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幸福与否由左边的财富部分和自身心理因素有关,且与社会的包容度有关。符合人们的常识。
对于财富部分,当财富低于社会所需的温饱水平时,增加财富水平,由导数可知,对幸福感增加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