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年来,我国开始逐渐实施对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加强了对全国的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管力度,目的就是要通过建立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减少金融犯罪的发生,加强广大消费者对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以便于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此,要积极发现和改进银行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的有效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监管法规体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关于商业银行监督的法律条文和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等等,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在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在银行监督管理方面立法时间比较短,缺乏经验,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难以满足银行业在监督管理方面的需求。比如:一些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性,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实施;由于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一些监管规定难以得到全面的执行等等。
(二)风险审慎监管薄弱
1、信用风险的审慎监管
目前大部分的商业银行都面临着信用风险,我国虽然出台了一些文件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当前我国的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还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商业银行管理层关于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审批、实施、定期评估职责的履行有待加强。
2、市场风险审慎监管
随着我国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也进一步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监督管理存在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专业的银行监督管理人才;(2)市场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3)市场风险监督管理战略和措施不完善。
(三)持续性监管不完善
持续性监管体系可以分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建立有效的持续性监管体系能够保证银行监管的安全、高效、透明。我国商业银行在持续性监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现场检查
(1)商业银行的现场检查不能对企业内部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持续性的揭示和改进;(2)大部分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比较落后,不能形成强有力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3)在现场检查的过程中,不能对一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改正。
2、非现场监管
(1)由于系统所收集到的数据缺乏一定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即时性导致非现场监管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质量不能令人满意;(2)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需要进一步的加强;(3)非现场监管所涉及到的范围过于狭窄,其他监管部门的监管结果或者媒体披露的信息并不在非现场监管的范围之内。
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有效性的策略
(一)健全银行监管法规体制
在法律层面,我国已经出台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银行监管部门就要发挥自身真正的监管职能和权利,完善银行监督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问责力度,对于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而造成监管效率低下或者损害到他人利益的监管人员要进行严格的问责;其次,要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机制,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以及与国际之间的合作。
(二)完善银行风险防范体系
要建立完善的银行风险体系,首先就要采取正确的风险防范和手段,既包括行政手段,也包括非行政手段,两种手段相结合即保证了风险防范措施的措施约束性和强制性,又增加了措施的灵活性。其次,针对不同的风险状况,银行监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风险纠正措施,比如:遇到资本不足的风险时,要及时对风险资产的增长进行控制,如果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比较薄弱,那么监管部门就要对银行的管理层和董事会进行督促,促使其加强对银行内部的管理等等。另外,在对风险进行纠正的过程中要对风险所产生的原因进行正确的评估,比如:如果银行的盈利出现降低的情况时,既有可能是由于流动性过多的问题造成的,也可能是流动性临时不足造成的,所以只有产生风险的原因进行综合的分析,才能对风行进行及时正确的纠正。
(三)构建持续性监管体系
1、风险评级。通过持续性、全面性的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所得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对银行机构所存在的各项风险进行即时性、综合性、正确性的评估;2、制定计划。根据风险评级的结果制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计划,监管计划包括:监管工具、监管目标、监管措施以及详细的监管工作日程等等;3、信息反馈。制定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