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讲,可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早在今年中报时,中国银行业存款增长乏力就已初现端倪。到了今年三季度时,央行报告显示,银行存款增长几乎“全线溃退”,银行业存款减少了9500亿元,出现自1999年以来的首个季度下降。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工行、农行、中行、交行皆宣布存款下降,只有建行的存款实现增长,较年初增长6.21%。众所周知,在“存款立行”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其他上市银行,存款一直是各家银行安身立命之本。从现有情况来看,在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提速以及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银行存款下降已经成为一个“新常态”。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监管部门采取的政策有关,二是各类投资理财产品等迅速崛起,与银行存款一争高下,三是资本市场对银行存款的影响逐渐增大,四是民间借贷规模与日俱增,乱象丛生,五是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分庭抗争等等。这些突出因素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将在一个阶段持续影响银行业存款正常回归,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进行信贷结构的调整,限制银行信贷资产的投放,甚至会影响国家对宏观经济经济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存在较大的可能性。
一、中国银行业出现存款下滑趋势的成因分析
(一)监管部门出台政策对各家银行存款大幅波动进行约束。2014年9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业银行存款偏离度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存款稳定性的管理与考核,新政的实施,控制了银行突击拉存款的机会,抑制了银行存款虚增的情况,导致各家银行季末冲时点存款的冲动大大降低。迫使银行从更加积极的角度出发,主动优化负债结构,通过优化结算平台,现金管理系统,创新布局互联网金融等方式大力发展新型存款,提高负债业务的稳定性。
(二)各类投资理财产品迅速崛起,与银行存款一争高下。数字显示,自2003年以来,在中国银行业负债中,存款占比持续下降,由最高时的84%下降到现在的76%。相反,各类投资理财产品、基金、保险等规模达到39万亿元,成为银行存款有力的竞争者。理财产品作为金融创新的手段,有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内在需要,必将长期活跃在金融市场之中,与银行争存款的格局不会改变。
(三)资本市场对银行存款的影响逐渐增大。资本市场日趋好转,银行负债结构随之改变。对于投资者来讲,资本市场虽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其巨大的收益对于风险偏好型客户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和吸引力,成为一部分客户首选的投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客户在参与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从银行流向资本市场的大都是期限相对较长的稳定资金,而从资本市场流回银行的则是期限较短的活期资金,从而影响了银行负债结构。据统计,到2014年3季度,从银行流向资本市场的资金(存款)大约在3200亿人民币。
(四)民间借贷规模与日俱增,乱象丛生。民间借贷的繁荣源于企业闹“钱荒”,源于民间投资渠道和融资渠道狭窄,源于投资者盲目追求“高额回报”的狂热大脑。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民间借贷金额在10万亿元以上,而且80%借贷资金流向房地产。由于监管不到位,先后出现民间借贷的典型鄂尔多斯房地产“崩盘”,四川“汇通担保事件”引发连锁性反应,形成高利贷、金融诈骗、非法集资等犯罪行为,可谓乱象丛生。尽管如此,“欲与银行试比多”的各类融资公司屡增不减。
(五)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分庭抗争。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支付领域。互联网金融在支付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第三方支付组织,在互联网交易过程中充当虚拟的“银行”,完成支付交易。截止2014年9月,全国共有300多家第三方支付组织获由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牌照,根据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数据,截止2014年8月,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达到20万亿,其中,互联网支付金额达到15万亿,以支付宝、财付通最为典型,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2013年6月,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推出“余额宝”增值服务业务,仅半年余额就突破5000亿元,到今年3月份,余额就达到7500亿元,客户数达到8100万户,收益率达到5.97%,可谓来者不善,来势迅猛。第三方支付组织在支付领域掠夺大量存款和客户,尤其在存款方面,对银行形成“倒逼”之势,迫使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做出“让步”或“创新”。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商业化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分庭抗争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