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在山区修建高等级公路,不可避免会遇到大量的高填路堤,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表明,路堤边坡失稳仍然是最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之一。如何减少高路堤施工中的失稳发生率及灾害损失,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重视的课题,可引入风险分析理论进行分析与解决。
目前,在土木工程的其他方面风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专门关于高填路堤风险的研究几乎没有。风险分析技术在大型工程项目(如地铁、越江隧道)中的应用较多,可为高填路堤风险的研究提供借鉴。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相对更少,风险分析技术在大型工程项目(如地铁、越江隧道)中的应用较多。同济大学丁士昭教授(1992)主持编制了广州地铁首期工程、上海地铁一号线等工程的风险管理及工程保险方案,探讨了地铁的保险模式。同济大学李永盛教授、陶履彬教授和黄宏伟教授等(2002)完成了崇明越江通道工程风险分析研究课题,涉及到施工风险管理、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目前关于高路堤风险的研究从理论和实际应用都还有待完善,缺少定量化的研究成果,缺乏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适应性强的风险分析及评价方法,难以确定风险因素的概率模型。
二、高路堤施工期的风险管理
在高路堤施工中,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众多,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强,因此必须做好施工中的稳定性控制,以达到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目的。
(一)、风险分析的基本概念
通俗讲,风险就是不幸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者说风险是一个事件产生人们不希望后果的可能性。
(二)、高路堤施工期风险管理流程
1、风险识别:分析高路堤施工期所有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整理,筛选,重点考虑对目标参数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
2、风险估计:对风险因素发生概率和后果进行分析和估计,给出风险的概率分布。
3、风险评价:对目标参数的风险结果参照一定标准进行评判。
在得到高路堤工程施工期主要风险因素后,要对各风险因素的风险水平进行定级评价。通常把风险限定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上,然后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再经过优化,找出最佳的方案。进行风险评价前,必须先确定风险的接受标准。国际上通用的风险接受准则为ALARP准则,即在合理和可行的前提下,把高路堤工程中包含的各类风险降到尽可能低的水平。得到风险估计和风险决策标准后,采用定量的方法对高路堤施工期总体风险进行计算,即在辨识工程方案所有风险后,利用专家经验,对可能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
4、风险控制:针对不同的风险大小,结合实际情况,给出风险处理的合理对策。
1)回避。首先应分析风险事件是否可以回避。有些风险事件较易发现,采取措施可以回避。
2)预防和减少损失。预防要求有一定的预防措施,这些措施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同时也能取得相应收益,但采取措施后还有一定的失效概率,与投入的预防措施费用成反比。因此决策者应计算相关的费用、收益和概率,从而使期望效益值最大。
3)风险自留。前提是自留可能导致的损失比转移所需费用小。在高路堤工程施工期,决策者在做出自留风险决策之前,应考虑自留风险一旦发生所应采取的措施,如预留应急事故处理费、安全防护措施费等。风险自留应慎重,权衡利弊,不能因小失大。
4)分散风险。决策者通常会遇到无法依靠自身能力解决的难题,只能借助他人的协作配合或者完全委托于他人,此时应考虑分散风险。这种情况下,决策者可通过委托或分包该部分工程的办法,化较小的代价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然而,许多情况下,分散风险并非最佳决策。决策者应考虑高路堤工程中需要分散风险的项目,并分析各种风险分散方法的利弊,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法。
5)风险转移。包括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非保险转移是指通过各种契约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他人,例如将高路堤工程转包、施工机械设备的租赁等。保险转移则是通过购买工程保险从而通过保险公司获得可能的损失补偿,如人员伤亡意外保险。
高路堤施工期的风险管理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跟所分析的高路堤系统有关的事故和其它一些新信息的增加,需要对风险管理进行定期的检查与修改。
三、结论
(1)由于缺乏正规的风险分析教育,有相当多的决策者对风险分析持怀疑态度,认为风险分析“太难”,“缺乏实际意义”等等。因此,目前最缺乏和最重要的就是在相关人员的头脑中建立风险概念。
(2)对待高路堤工程风险,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既不能忽视,也不能盲目夸大,应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去正视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