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前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
(一)企业改制方向不明
企业对自身经营方向缺乏规划,改制方向不明确,更不用提发展战略。有些企业的改制仅仅是为了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而对改制后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经营战略,考虑不周,没有充分考虑市场情况和变化趋势,企业高层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对改制企业开空头支票,承诺一些不切实际的远景,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的承诺无法兑现,这就导致了不可避免的冲突,给改制企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诱发新的不安定因素,最终失去企业改制的意义。
(二)向改制新设公司盲目投入资金,造成新一轮的投资损失
一些国有企业在改制时,事先没有充分调研,脱离其实际情况,随意地设立新公司,向其投入大量资金,并对新公司缺乏有效的监控和管理。而且大多改制新设的公司和原企业存联系紧密,关系密切,无偿或任意使用老国有企业的资产的现象比比皆是。比方说无偿使用老国企的办公楼,既不交租金,也不交物业管理费;即使是租用的,也只是象征性的给点租金。还有一些新设公司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以原国有企业为资产为其抵押或担保,或为个人股股东垫资,有的干脆直接向原企业借款,这些借款大多无还款保障措施,长期难以收回。
(三)国有资产权属不清
有的国企改制成立了新公司,新设立公司仍然使用原来公司的资产及品牌进行经营,而对这些资产和品牌,双方未办产权移交手续,也没有签订转让合同,资产权属目前难以分清。
(四)资产流失严重
一方面,国有企业改制公司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规范操作。或是产权转让中不进场交易,产权转让不透明,存在暗箱操作;或是通过复杂的关联交易低价转移国有资产或产权;或是资产处置报批手续不完备,
不按规定进行评估,审计不严,资产评估有水分,低估国有资产,以低价贱卖;另一方面,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不规范,一些官员因掌握权力,与国企领导内外勾结,违规审批,假借改革的名义,侵吞国有资产。这些行为都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二、国有企业改革难点破解路径
(一)明确企业经营战略,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对企业经营观念、经营战略、组织结构、管理规范、管理方法、公司文化进行系统的调整,完善公司法等相关法规,对企业治理结构进行优化,明晰产权,明确企业经营方向,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更新岗位设计和工作流程,保持对市场意识、对环境与管理的敏感性,建立核心能力,突出主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形成具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模式。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促进企业职工转变观念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整合企业的资源,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通过企业增资扩股,扩大国有企业规模,利用投资者带来的资金、先进技术和设备,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补充企业的流动资金,改善企业债务结构,切实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加强技术开发和创新,建立并拥有自己的技术优势。通过横向联合,重组合并企业,促进企业间的优势互补,实现战略协同效应。推进企业内部重组,实现主营资产和非主营资产分离,做强做大主业,减少管理层次,缩短管理链条,使企业的辅业资产向其他具有优势的企业集中。探索以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采取托管、持股等方式,推进企业改制退出和调整重组。减少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有效配置。
(三)建立健全的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完善产权交易市场
规范操作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各个环节都依法、合规。监管机构、产权交易各方、产权交易机构、社会中介机构,都要认真履行职责,独立、公正地执行业务。
权责分明,由出资人主导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交易,而各级国有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或持有国有资本的企业来操作改制方案、国有产权转让方案及论证,资产清核及评估、财务审计、交易方式确定等。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必须在产权交易市场中阳光公开进行,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防止私下暗箱操作,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市场机制来客观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以此来保护交易各方的利益。
(四)加大监管力度
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不仅要做好日常的监管工作,与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