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发展理念的现实体现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原始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的背景下,进行不断创新,形成了一个整体的创新局面,时刻将创新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成为国家发展常态化的思维表现。协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体现。协调发展是针对整体与部分提出的具体科学方法,社会与个人三个层次均衡发展,确保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共享社会成果。绿色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具体体现。它代表了科学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国家应该立足于长远,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人民的梦想。开放是中国与世界共赢的具体体现。开放是对外的理解和接受,是对外的学习和借鉴。国家将改革开放作为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举措。共享是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获得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最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之路的必然表现。
二、大学生党员现状
1.大学生党员自身先进意识薄弱。首先,部分大学生党员本身知识水平高道德修养低,在成为党员之后不能很好地起到积极的道德榜样作用,造成大学生党员自身形象贬值。其次,大学生党员自身党理论不足,在党员培训过程中,态度敷衍,不重视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对党的理论知识把握不足,不能运用所学党理论进行自身党性的发展。再次,部分大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只注重学业与学术研究,在衡量文化课学习与党的学习中,出现唯学业成绩论,只重视文化学习,在思想上认为文化学习就是对党的学习。最后,部分大学生党员在自身实践中,出现拜金、享乐等消极主义,不能代表党的先进性和群众的榜样,甚至某些党员在实践中的行为不如普通群众。
2.大学生党员管理组织性不强。党员的党籍管理中,只注重暂时性的存档,对于学生的了解缺乏系统认识;对党员活动的管理缺乏创新,形式单一,活动与党员培养脱钩,党员教育效果差,管理成果低;管理与科技脱钩,基础大学生党员的日常活动没有通过网络等媒体辅助传统方式,导致管理当时有效果,长期不明显的弊病;党支部为基础党员活动的集体,在学校开展活动形式化,没有真正进行有效的管理,组织涣散,大学生党员会议临时性强。
3.大学生党员教育偏于一隅。大学生党员教育出现边缘化,学习理论知识偏重于其他学业方面理论学习,导致学习党的理论与学业挂钩,党知识学习与学业学习混为一体;大学生党员在入党前后出现权钱交易的现象,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过程中鱼目混珠;大学生党员教育形式化,只停留于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三、五大发展理念下发展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对策
1.建立新型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考核制度和先进性教育管理制度。建立新型校内大学生党员监督制度,采取广大校内学生匿名举报,老师审核,会议表决的监督模式,保证监督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不定期考核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考核内容,学生调查和教师访谈相结合,多层次、多方面进行评价。建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制度,结合文化课程学分模式,加强党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
2.结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开展符合大学生党员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校内与校外资源基础上,挖掘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校活动将大学生党员融入到各项具体的大学生工作中,实现大学生党员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结合社区等活动开展学生党员进入社区,服务社区,提升自我的实践活动,以使大学生党员真正用实践要求自我,成为一个服务广大学生和社区群众的实践性大学生党员,将偏理论性党员锻造成理论结合实践的合格大学生党员。
3.加强开放性党支部建设。党员建设需要集思广益,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大学生党员建设以学校领导为指导,以广大学生党员为核心。加强校内各个党支部间的交流,延伸党支部思想,让思想更加科学,最终保证行动科学;加强党支部与周边社区党支部的交流,提高大学生党支部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思想更贴近实际,行动更加合理。党支部之间的长效交流保障了各项思想引领与思想聚集,最终实现各方面党支部开放双赢。
4.建设绿色共享的高校大学生党员榜样载体工程。在五大发展理念下,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立高校党员榜样载体工程。建立大学生党员榜样评选机制、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形成固定时期评定大学生党员榜样制度。建立校内大学生党员瞻仰基地,通过学习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