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瑞安市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现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瑞安农民人均年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4年,全市农业总产值32.11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比上年增长2.8%。全市已建成3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22.5万亩。截至2014年底,共建设了5条美丽乡村精品线、40个精品村。瑞安市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坚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开展对外宣传,不断优化综合环境,农家乐休闲旅游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逐年增长。2015年,旅游总收入为81.17亿元,比上年增长25.53%,旅游总人数达到715.9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8%。
2015年,瑞安市旅游特色村(点)品牌创建工作快速推进,共获得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省级果蔬采摘基地、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省四星级农家乐经营点、省农家乐特色点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4个国家级、5个省级、16个温州市级品牌称号,创历史新高。截至2015年底,瑞安全市已命名农家乐休闲旅游示范点(特色村)共38个,其中特色村10个、示范点28个。
二、瑞安市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受到冲击
城市居民大量涌向农村,无形中冲击着传统的乡村文化。一些乡村节庆、传统歌舞、传统工艺等文化活动慢慢被遗忘或改变,一些乡村民间的神圣仪式如婚嫁、祭祀,为了迎合游客的口味逐步趋于表演化,致使民俗文化庸俗化、虚假化。
(二)乡村旅游资源受损
因为发展旅游需要,一些乡村旅游点将原有的文物古迹拆除或改建,修建成风格统一的城市化建筑,破坏了农村原有的风貌。近十几年来,这里200多间晚清时期修建的老房子,除了因年久失修出现不同程度坍塌外,还有些被人为地拆掉建新房。曾经到黄林村考察过的澳大利亚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主任杨美慧教授表示,这些古建筑属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一旦遭到破坏,就不可恢复。
(三)乡村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一些乡村及开发商无视国家规定和环境承载力,随意加大开发力度,给旅游区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逆的破坏。一些农家乐常年超量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的行为不能得到及时整治和处理。游客造成的垃圾超过乡村的处理能力,造成对大气、地表水体和土壤环境的污染。
(四)软硬件水平低
以“农家乐”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大多是农民,劳动力素质较差。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整体接待水平较低。游客对“农家乐”满意与否是其根据服务质量的感知与心理契约之间的差值而得出的,游客满意度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成为“回头客”或者是“口碑”的传播者[1]。农家乐服务标准的缺乏导致游客满意度和重游率的降低。山区由于自然的封闭性和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普遍较差,存在“行路难”的问题,造成区域可进入性差。
(五)乡村旅游项目同质性较严重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还停留在普通观光和采摘旅游的层面上,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且时效性强,淡旺季明显,没有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内涵[2]。农业观光项目设计雷同,缺乏创新,通常就是爬山看水,赏花吃饭,未能形成具有特色的观光旅游品牌。
三、瑞安市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构建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又可以使乡村旅游受惠。本文从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两方面来构建互动机制(图1)。
图1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
(一)从新农村建设方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1.政府引导并出台优惠政策
政府在乡村旅游引导、规范、推广等方面作用独特。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的构建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发展旅游,政府必须进行宏观管理。瑞安市政府在政策上支持乡村旅游,同时每年提供上百万资金扶持乡村旅游景点,但建设资金仍存在缺口,必须扩大招商引资。要把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抓紧制定和落实发展乡村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农家乐本质上还是农业的一种延续,瑞安应向农家乐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税收优惠。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新农村建设可以申请财政拨款建设基础设施,有助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对乡村旅游有促进作用。
3.培养人才
农民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