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如何避免高校教师边缘化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随着社会的进步、竞争的加剧,企业员工边缘化研究日益得到重视。而一向被视为象牙塔的高校,也存在教师边缘化现象。要提高高校竞争力,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为社会服务,同时提高教师队伍凝聚力,教师边缘化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边缘化及员工边缘化涵义
  据词典解释,边缘化是指向人或事物发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动、变化。边缘化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说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说被主流(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文化、主流经济)所排斥,所不包容。容易被忽视被冷落。关于职场边缘化没有统一的定义。有学者认为职场边缘化描绘的是员工与工作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距离,即某个员工与工作群体中的其他人的人际距离较大(离群体中心较远)则该员工处于群体的边缘位置。有学者认为边缘化(Exclusion)是指员工个体被组织或团队其他成员孤立、排斥,感到自身虽是该组织(团队)的法定成员但又游离于组织(团队)实存之外的一种状态。根据文正(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颖的研究,不同的维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从员工是否自愿划分为被动边缘化和主动边缘化。
  员工被动边缘化。员工本身希望融入这个组织并获得稳定工作,主观上并不想离开这个企业,但由于企业不认可这个员工,使得员工随时处于被取代的位置。
  员工主动边缘化。有些人才在企业战略中是非常重要的,组织并不希望这部分员工离开公司,但员工可能因公司文化、待遇、组织承诺或组织氛围跟自己的期望不吻合,主动将自己远离组织,实行自我保护或者得以脱身跳槽。
  根据边缘化的程度可划分为员工处于边缘化状态、员工处于边缘化心态和员工处于边缘化常态。员工处于边缘化状态这种境况几乎每个企业都有,由于员工能力绩效原因,很容易被组织边缘掉。员工处于边缘化心态。员工对企业没有认同感,没有归属感,和企业团队比较疏远。最后一种是员工处于边缘化常态。通常这部分员工无论进入哪一家单位,始终都进入不了组织的核心,都得不到上司的重视和同事的尊重。
  二、高校教师队伍边缘化的现象及原因
  参考以上的划分方法,结合高校教师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第一种划分方法,根据高校教师自身自愿与否,把高校教师边缘化划分为以下两种,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边缘化原因进行分析。
  (一)主动边缘化
  高校中部分教师因为抱负、待遇、领导风格、工作氛围等主动远离学校。高校里主动边缘化的现象不在少数,如当初的择业动机不明确盲目,认为进了高校就端上了“铁饭碗”,结果事实并非如此,进修培训制度不完善或是上级处事风格格格不入,沟通不畅,薪酬管理起不到激励作用,或是因为绩效考核不公平于是选择主动边缘化,以期跳槽离开。如笔者所在高校,有同事因为当初就业随大流不是去政府机关就是去高校,结果到了学校才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高校的规律性极强的生活,勉强了一个学期,最终还是主动边缘化,并选择跳槽到企业。
  (二)被动边缘化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师员工主观上并不想离开这个学校,但由于自身的种种原因如知识更新太慢,又不愿意主动融入学术团队,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善于沟通,人际关系不好,工作绩效得不到肯定和提高进而得不到学校认可,最终被动边缘化。“被边缘化表明员工名义上是工作群体或组织的成员却又游离于工作群体或组织之外”。而被边缘化亦导致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损,同样对身心造成很大伤害。在访谈中,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表达了工作压力大、没有归属感。A老师:“现在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渠道越来越多,学生越来越难教,但是学校又不断对教师进行各种考核,真的很累”。B老师:“现在高校都关注科研,你在教学上花再大的心思,课上得再好,也没有太多意义”。至于为什么不向学校反映这个情况,则回答:“高校都这样除非整个考核体系进行改革,就这样吧,反正过几年就退休了”。C教师:“现在归属感越来越淡漠,以前单位还组织旅游什么的,现在活动越来越少,凝聚力越来越弱”。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不论教师主动或者被动边缘化都有学校和教师自身原因,当然不排除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从总体而言有利于高校教师的发展,如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故本文侧重从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如何避免高校教师边缘化。
  三、如何避免高校教师边缘化
  从高校教师边缘化现象分析,要想避免教师边缘化必须从高校和教师员工这两个层面采取措施。
  (一)高校层面应采取的措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