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材料导论》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017毕业论文下载

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成才。公共选修课是高校对全校学生开设的一类自由选择性课程,旨在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扩大学生的就业途径提供保障。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必要性
  以专业教育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走向社会所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为目标,往往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从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转变,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理念,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复合型人才的必备条件。目前我国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学生的价值观不健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身心发展不全面;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因此,在大学各类课程的教学中迫切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材料导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现状
  材料学科是一门与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电子、能源、医疗、建筑工程、物理化学、环境保护等多个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材料导论》是一门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材料方面的相关知识,从而加深对材料学科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材料导论》公共选修课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结构复杂,基础差异大。《材料导论》选修课自开设以来,选课学生涵盖了我校文、理、工在内的65个专业的不同学生。学生来自大一至大四四个年级和专升本等不同学龄。来自不同学院的学生,他们的基础知识储备存在较大差异。
  2.学生对公选课不够重视,授课效果不理想。大多数学生选课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学生对课程本身兴趣不大,从心理上不愿上课。课堂上存在严重的违纪现象,授课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在上课时普遍存在迟到、早退、旷课以及听课不认真的现象,如上课玩手机、睡觉、说话、写其他课程作业等。
  3.教学内容与学生基础知识脱节。《材料导论》公共选修课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授课方式,主要授课内容分为三部分,共八章。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其他非材料专业,没有材料基础,甚至有些学生是文科和理科,因此部分授课内容对于他们而言过于专业化,一味讲下去学生听不懂就是失去兴趣。如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工艺介绍了包括冶金、铸造、锻压、焊接、注射成型、注浆成型、热压成型、挤出成型、淬火、金属的热处理工艺等内容在内的知识点,这些知识既专业又抽象,对于外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因此,很有必要设计一个适合学生的具有科普化而又不失专业特色的授课内容。
  4.上课时间安排不合理。为了不和必修课及专业课在教室使用方面发生冲突,公共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大多安排在晚上或周末。学生选择晚上上公共选修课,主要是因为可以不上晚自习。而大部分的学生社团、兼职、课外科技活动都安排在周末,公选课安排在周末明显减少了学生丰富大学生生活和提高其课外能力的机会。部分学生为了参加课外活动自然也就会选择请假、早退、逃课。
  三、在《材料导论》公共选修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
  1.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从经济发展过程中材料行业所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引出材料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分析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采用列举周围的典型事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分析材料的生产、加工、使用乃至废弃过程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采用创新教育的方式为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如讲到金属尾矿处理不当造成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就尾矿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展开讨论,适当的时候作一分析,使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既掌握了这些知识,又树立了环保意识。也可在讲述新能源材料一章时从能源危机和大气污染入手,倡导大家出行尽量乘坐公交车,以减少私家车尾气污染。另外,课堂上多讲一些生态环境材料和绿色材料事例,加深学生印象。
  2.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未来十几年内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90后”甚至“95后”的大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事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在讲述一些新材料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