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状况
社会工作涉入医疗卫生服务起源于16世纪的英国
1880年前后,,英国慈善医院、济贫院、地方医院和诊疗所开始聘请社会工作者,,保证所有病人能竭其所能支付住院治疗费用((初谓收帐员)),,英国出现了医务社会工作的雏形
1921年浦爱德((Ida Pruitt))女士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将医务社会工作制度迅速推广扩大到大中城市的主要医院中,但是,1952年院系、专业调整后,,社会工作等专业和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被取消,,逐步销声匿迹
直到20世纪80年代,医务社会工作被中国社会学者们介绍进来,依托医疗卫生服务开展社会工作成为医务社会工作推进的重要方式
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1.医疗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前,我国进入医疗改革的关键期,仍面临着“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虽已开展,但是有些参保患者和农民对相关的医保政策、管理等方面缺乏了解,这就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对把相关内容进行宣传和讲解,以促进医疗改革的推进
2、2.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需要
为了满足患者不断增长的需求,医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他们在潜心提高医术的同时,容易顾此失彼,忽略了患者更深层次的需求,这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医务社会工作者利用专业的优势,在医生和患者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保证信息的对称性,调节紧张的医患关系,增进医患之间的和谐关系
3、3.帮助患者整合资源的需要
现行的医疗保险水平低、覆盖面窄,许多低收入群体和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难以满足,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把医院的资源和社区的资源联系起来,提供有效的帮助
,同时,可以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实施医疗救助,衔接政府资源,使其获得有效的医疗服务
三、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困境
1、1.医务社会工作者社会认同度低
社会民众对医务社会工作比较陌生,更别提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向医务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即使有的知道医务社会工作,但对他们的功能了解不多,缺乏认识,社会民众还没有体会到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
2、2.缺乏相关法律政策
我国的健康保障体系尚不健全,由于缺乏相关的医疗服务、社会福利、社会服务政策和法规,医务社会工作者缺乏指导,步履维艰;同时,医务社会工作地位和岗位制度不明确,制约了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
3、3.医院对医务社会工作缺乏认识
当前,医院引进医务社会工作还比较少,医院人员编制有限,岗位不足,医务社会工作带来的效益又短期内无法见效,医院在引进医务社会工作方面陷入困难困境;此外,即使医院有医务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也不高,所提供的服务也很有限
4、4.理论缺乏实践引导,理论体系不健全
不同于国外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几乎同时进行,而且大多数理论是从国外引进,缺乏实践的指导,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变得十分困难;,同时,受本土的影响,从国外引进的理论有时也难以适用
四、 四、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第一,政府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
政府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工具,政府的支持,必然会对医务社会工作产生影响,提高其认同度
因此,政府工作人员要转换思维,加大对医务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改善社会环境,将医务社会工作助人自助、开发案主潜能等工作理念和促进社会公平相结合,实现和谐社会
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需要确定其在医疗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保证医务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
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成果,同时又要根据本土的情况,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实现理论本土化
第四,鼓励医院设立岗位,引进医务社会工作
政府要鼓励医院引进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岗位和编制制度,提高医院内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充分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在医患关系、医院建设、整合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第五,加强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
要大力开展高校医务社会工作教育,既培养社会工作的专业能力,又要培养基本的医学素养,培养专业人才,同时推进医务社会工作职业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美]罗伊,,波特等.剑桥医学史[ M].张大庆,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2]政协北京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