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农作物保险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毕业论文下载

一、湖南农作物保险的现状
(一)农作物保险险种及基本补贴形式
  2007年湖南省的农作物保险险种只有两种水稻、棉花,到了 2013年湖南省的农作物保险险种包括水稻、棉花、油菜、玉米、甘蔗、柑橘、公益林、商品林等多种保险险种


其中对于水稻、棉花、油菜保险的保费补贴采取: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市(州)财政补贴不少于上年应补贴基数、县(市、区)财政补贴在市州补贴基础上补足10%,省直管县(市)今年新增扩面部分由县(市)财政补贴10%,湘西自治州与非省直管县(区)扩面部分仍由市(州)、县 (区)两级财政共同负担不少于10%;其余保费由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保险补贴政策

对于玉米的保费补贴采取: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市级财政、区级财政和农户分别按照40%、25%、5%、10%和20%的比例承担保险费的政策

对于甘蔗的保费补贴采取:甘蔗保险每亩收取保险费30元,其中财政补贴70%,自愿参保的蔗农自行承担30%,即每亩9元

(二)保险的试点模式
  根据我们的研究调查表明:湖南省各地农业保险业务还是以财政补贴的农作物种植保险为主

目前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1、凤凰县的财政补贴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湘西凤凰县的试点工作是财政补贴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做法是:在湘西治州补贴保费15%的基础上,凤凰县财政再补贴15%,农户自负20%;公司以保险条款为尺度推进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财政补贴下的商业化运作模式的优点在于补贴力度较大,利于调动农户的参与积极性;适度交费,利于农户区别保险与救济,了解保险责任,减少理赔纠纷;公司经营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调动公司的积极性和提高农户保险意识

不足之处在于逐村逐户地做工作,费用高,成本大,公司财力人力的压力大

2、花垣县的政府全额补贴模式
  湘西花垣县是2007年湖南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唯一政府全额补贴的地区,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在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50%、州财政承担15%的甚础上,县财政承担了剩下35%的保费,为全县13.6万亩亩水稻和2. 4万亩棉花进行了统保,对农业保险政策的宣传主要通过理赔服务来实现

政府全额补贴模式的优点在于全额补贴解决了农业保险收费难的问题;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使得公司的工作阻力较小

不足之处在于全额补贴让农户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易等同于福利与救济

3、常德安乡县的多种交费方式并存模式
  常德市的试点工作采用了多种交费方式并存的模式,由农户交费与村级组织筹集保费相结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棉花协会)筹集保费和财政垫交保费等多种方式,推动试点工作的全面开展

常德模式最大的特点是:承保和理赔双到户

“常德模式”之所以受到认可,主要是其创新了农业保险运行模式,“常德模式”综合了中国几大典型农业险运行模式的优势

不足之处在于无法精确定损、相应的政策法规与农险的快速发展不适应、险种投保范围和保险责任范围过窄、农民的保险意识不强以及垫支垫交存在违背自愿原则的嫌疑,垫交款有可能从赔款中克扣或以赔款形式返还

二、我省农作物保险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作物保险认识不足,对政府的依赖思想严重

  湖南省被誉为鱼米之乡,农业生产长期“靠天吃饭”,农民大部分没有风险防范意识,农民普遍对农作物保险理解不透(据调查湖南省仅有25%的人愿意参保)、认识不足,宁愿抱存侥幸心理,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

另外湖南省的救灾政策,养成了农民一遇灾害坐等救济的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再加上农民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存侥幸思想,保险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投保的积极性


(二)农作物保险专业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随着湖南省农作物保险品种的不断增多,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加强农村保险服务网络的配套建设显得日益重要

从湖南省情况看,目前承办保险机构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较少,从事农业保险服务的人才队伍较为单薄

农业风险的识别、衡量、预测、预警以及信息统计与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保险发展的需要


(三)定损理赔技术落后,理赔标准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湖南怀化中的三个县仅2013年8月份的勘查次数就达到了 1033次,出勤人数就有504人次,这样仍旧很难完全精确地确定每户的出险标的;另一方面,农作物每一个品种都有各自的特点,它们的抗灾害能力和农户护理的精细度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导致投保的风险难以统一,给定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