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本质及意义的探讨 2017毕业论文下载

问题的提出
    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达到9.8亿人次


这个数字不仅显示了旅游的强大生命力,也昭示出旅游这门学科的重要性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至少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却是伴随着旅游业而诞生的

旅游业的出现,使旅游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渐渐吸引来学者的关注,最后成就其学科地位

正因为如此,旅游的经济属性一直被认为是旅游的本质所在随着文化本质论的出现,经济本质论才被推翻

然而,由于旅游这门学科起步较晚,且研究它的学者皆是其它学科之人,造成了当前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现状

因此,找到“主干”对旅游的发展意义重大

旅游本质的研究现状
旅游学科创立之初,就已被多门其它学科介入,对本质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

如经济本质论、文化本质论、仪式本质论、社会交往本质论、心理体验本质论、生态本质论等等

这里只就三种典型的旅游本质论探讨

经济本质论
经济本质论认为旅游是一种经济现象, 一种经济活动, 并试图从经济学角度来寻找其本质

以罗马大学讲师马里奥蒂( A. Mariot t i, 1927)代表性著作《旅游经济讲义》( Lezioni di economia tourist ica ) 一书中的结论“旅游活动是具有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为代表

国内学者葛立成曾说:“从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历史学等角度出发, 人们认为旅游是一种社会交往、一种心理体验、一种文化活动或一种历史现象

但从本质上说, 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 是旅游者的经济行为

”[1]旅游的经济属性虽展现最早,且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但它只触及旅游的表象,因此经济本质论最终被否定

文化本质论
文化本质论被大多数国内学者所赞同  重点强调旅游对人的需求的满足,认为审美 娱乐 休闲是旅游的本质

现以谢彦君教授为代表,业界对于他在《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中的观点较为认同,但也有不同观点,陈道山认为:旅游文化本质论的提出, 是更注重旅游活动中的精神需求的结果, 而旅游文化在复杂的旅游行为表现中的确占有重要位置,如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等, 但是人类的旅游不仅仅是精神需求, 也有以生理需求为主的表现, 如康复旅游、健身旅游等等, 恐怕这难以用文化本质论来涵盖[1]

也有学者提出参观“万人坑”的旅游无法用愉悦目的来解释,对此,徐菊凤提出:从美学角度看,悲壮美也是一种美; 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心灵的洗礼和各种情感的释放都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观看“万人坑”也能让人对屠杀者的罪行进行谴责,对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进行反思,对人性的复杂、生命的脆弱生发感慨,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 释放) 和认知升华,无疑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2]

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了,我们可以把经过顽强抵抗的死亡(如狼牙山五壮士等等)叫做悲壮美,而“万人坑”只是单方面的屠杀,不分男女老少、老弱病残,没有抵抗,只有屠戮者的嘲笑与戏谑,和被屠杀的人的无助的眼神与哭喊,这实在无法与悲壮美联系起来

仪式本质论
仪式本质论  由葛雷本提出,认为旅游是具有”仪式”性质的行为模式与游览的结合, 旅游与传统生活中各种周期性仪式和阶段性洗礼在实际意义方面有类似性, 认为年度性的旅游度假与结婚仪式、毕业典礼一样, 是人生当中必需经历的仪式, 而那些带有自我考验性的艰苦的旅游, 如探险旅游、野外生存旅游等则是一种界标式的人生仪式, 受此考验, 人们会创造出一种新的精神面貌, 变得高兴、愉悦

陈道山认为:仪式本质论对旅游的阐释为我们从更深层次上解读旅游的本质提供了更有价值的范本

[1]龙江智、马勇、周霄则认为:仪式本质论忽略了旅游的建构性仪式本质[4,5]

其实,仪式本质论是在告诉我们旅游具有引导性,人们在旅游之后,在知识、经验,亦或心灵上都是有所裨益的

旅游在引导旅游者向着更好的方面发展

对旅游本质的认识
   1旅游的本质属于哲学问题
努力寻求对旅游本质的理解,其目标是为旅游知识共同体的构建寻找一个可以依赖的“内核 ”、“共核 ”或“基点 ”

换句话说,我们要找到旅游的“源”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本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是决定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内在根据

本质有四个方面的特点:第一,是事物必然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第二,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或独有的属性;第三,对事物的多种其他属性而言,则是规定和影响其他非本质属性的根本属性

第四


发表回复